网站首页 > 专栏文章 > 文章详细
80后,你有“初老症”吗?
来源:蚌埠求是心理咨询中心  发布:2013-05-23  浏览:762
台湾偶像剧《我可能不会爱你》的热播,不仅捧红了程又青(女主角)和李大仁(男主角)的爱情故事,还捧红了一个新词——初老症。
所谓“初老症”,就是指都市白领因工作压力或生活紧凑而导致,心比实际年龄更容易衰老的症状。不知不觉,青春尚在,却总觉得自己已经老了,身心疲惫无所适从。

随着“初老症50条症状”在网上的流传,不少“80后”对照症状后感叹自己“人未老,心已老”。那么,从心理学专业角度来看,“老”是如何界定的?怎么理解所谓的“初老症”?心理学人士的分析或许能帮助我们理性地看待这一现象。

心理学解析何谓“初老症”


--------------------------------------------------------------------------------

“心理学上面并没有初老症这一说法。”专家认为,初老症的诱因可能是心力透支,“30岁本应该是很有冒险精神的年龄,然而有些人可能在此之前因为情感创伤等因素丧失了精神动力,还伴随着失落感。缺乏精神动力就很有衰老的感觉,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和任何人保持距离感。”

随着“90后”开始进入大学,甚至连“00后”都开始玩网络、玩QQ,这时,很多“80后”年轻人开始认为自己“老”了。那么,“老”到底有哪些特征呢?

“老”的一个变化是人格上的变化。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的前半生偏向重视外部世界,好活动、爱交际,也就是偏重“外倾性”;而后半生更重视主观世界,个体的发展更多表现出“内倾性”的特点,会更经常沉浸在自我关注之中,对自我有更深度的思考。也就是说,“老”的一个特征就是变得更加内敛。怎么理解这种变化呢?比如,有些步入老年的人,或许因为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到老年时不再喜欢繁华和喧嚣,而只需要宁静和内观。当然,内外倾向的变化只是一种大体的趋势,现实中也存在着活泼的“老顽童”和内向的青年人。所以“初老”50条症状之“急于想加入Facebook之类的网络活动”,不是“初老”,而是正年轻才对。

除了人格,“老”更主要的变化是认知功能的退化。主要表现在视觉、听觉逐渐衰退,运动灵活性有明显的减退,加工速度会变慢,记忆力也会不如以前。由于认知功能的退化可能会影响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这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困扰,出现挫折感和失败感,并且有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出现。

上班族是初老症最大的群体


--------------------------------------------------------------------------------

根据台湾360d才库人力资源公布“上班族初老症状调查”显示,世界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大陆有45%上班族在30岁以前就出现初老症状,其中19%还出现在20到25岁,另外35%则是出现在25岁到30岁之间;剩下的46%则是30岁之后才有初老的症状。

调查显示,在可复选的情况之下,有59%的上班族出现体力大不如前、容易疲倦、腰酸背痛等初老症状;55%则是脑袋常常当机,记忆衰退;51%则有睡眠品质差、失眠的问题。

调查结果发现,造成上班族初老的原因,在可以多重选择情形下,65%的上班族认为是工作压力造成;23%认为随着年纪增长自然就会有初老的症状,另外也有10%认为感情压力也会造成初老的症状。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症状也非一时的积累,所以当初老现象很可能成为一股趋势的时候,防范于未然才是上策。

打卡,上班。打卡,下班。每天的工作大同小异,我来做,或换一个人来做都不会有碍进展。很多时候,我都会从心底发出这警示:是我需要这份工作,而不是这份工作需要我。每个月不多不少的工资准时到账,不需要熬夜,不需要周末加班,就是我目前最大的满足。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模式,甚至害怕它会被改变。在每周的例会上,对领导的意见不假思索地表示赞同,看到后生无所顾忌地大发言论,表达各种建议,心里会暗暗地盘算他们这股劲能保持多久,还不如早早点头表示赞同,快速散会。

挂QQ、刷微博、逛淘宝……上班电脑,下班电脑。虽然以35岁的年纪做着80岁也能做的事情,但心里还是感觉这样四平八稳的生活很不错。至于刚结婚时,定下的每年一次的家庭旅行计划和40岁之前开一家主题餐厅的心愿,早被当成不切实际的小孩子梦想,从未来计划里删除了。

看着微博上许多驴友辞掉工作去旅行、去创业,似乎要赶在老去之前完成自己的青春梦想,难免会感叹自己真的老了,丧失了说走就走的勇气。现实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和孩子成长的点滴才是我前进的动力。

其实,初老是初成熟


--------------------------------------------------------------------------------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初老症”的50条症状就会发现,“初老症”其实不是“初老”,而是“初成熟”。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发展观将人的一生分为8个发展阶段,其中25岁~50岁被称为“成年中期”,这个阶段的个体需要实现“繁殖感”、体验“关怀”的实现。也就是说,他们开始渴望关怀下一代,开始对家庭和子女有深深的责任感,强烈希望能给自己的下一代创造出好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所以这也是一个人高创造力、高生产力的时期。

而“初老症”50条症状中体现出的好些变化,比如开始按时回家、不爱凑热闹、注重生活细节、追求生活品质、注重社会规范、学会独立思考、对感情更加理性、更加爱惜身体等内容,这些都是“初成熟”的表现,是这个阶段正常心理发展进程的表现。除此之外,“不再认识新朋友”是因为固定的人际交往圈子逐渐形成;“不愿改变习惯”是因为习惯经过长时间的形成已经被机体适应;“KTV热门点播排行榜的歌曲完全不会唱”不是落伍,而是不再追星,不再看偶像剧;“对于星座、运势、紫微斗数、塔罗牌”不再热衷,是因为终于长大了,褪去了“幼稚”的外衣……

如何拒绝“初老症”


--------------------------------------------------------------------------------

“现代都市女性忙于工作缺乏时间和空间清理内心压力,再加上女性内心易缺乏安全感,所以更容易患上"初老症"”。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说。

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时候,年轻人流行“装嫩”,不愿长大,拒绝成长,80年代初的年轻人又学着扮老,装成熟,虽然实际年龄还没有到那个程度,但现在年轻人的“初老”是在承受了生活的艰辛和压力后,表现出过早的成熟,这种成熟是真实的,不是装的。

《我可能不会爱你》每集的剧前和剧末都会有不同的程又青语录,剧前是“初老”症状,剧末是熟女魅力,女主角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现在的都市女性一些熟女心经。

心理学家贺娟指出,患上“初老症”并不可怕,关键是年轻人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不要放弃个人的责任和使命,将以前向上的积极态度给抹掉,“如果年轻人只是追求片面的快乐,就会形成一种颓废的趋势。”面对这种情况,她建议,年轻人应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生命观,并追求健康的身心状态。

所以,担心自己“初老”的年轻朋友应该为自己的逐渐成熟感到高兴才对。开始成为社会的中坚和家庭支柱的他们,告别了挥霍青春的稚嫩,告别了娱乐追星的盲从,开始变得更有责任感,开始学会独立思考。最终,“初成熟”的“80后”将会开始经营自己的美丽人生!

版权所有:蚌埠求是心理咨询中心网站. 皖ICP备12018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