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专栏文章 > 文章详细
你是最好的爸爸吗?
来源:蚌埠求是心理咨询中心  发布:2013-04-14  浏览:904
直以来,“父亲”在中国的家庭教育模式中是缺位的。

那是因为,在中国,几千年根深蒂固的思想在影响着:大多数父亲都以工作赚钱作为对家庭表达爱的一种方式。于是,他们往往不得不忽略了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

忽视了孩子的父亲,当他们功成名就时,却发现自己失去了生命中更为宝贵的东西。

孩子的童年时光很快就会过去,如果爸爸能在孩子幼时就付出心力,舍得花费时间在孩子身上,那么当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爸爸将能继续在孩子的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如果你忙于事业而无暇顾及孩子,在孩子的生活中若有若无,孩子将来长大成人后,也会在你的生活中若有若无,这不是孩子的刻意报复,而只是习惯使然。孩子已经习惯了生活中没有父亲,他也不习惯在父亲的生活中出现。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父亲教给孩子规则


--------------------------------------------------------------------------------

“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没有规矩!”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父母这么说。

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任何一项运动而言,规则就是它的生命;对于人而言,规矩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一个有规则意识的孩子才能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为这个社会所接纳,才有施展抱负的空间,才有成功的可能。那些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往往都是一切规则意识没有建立起来的青少年,当他们的个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不是调整自己,而是以身试法,最后锒铛入狱。

如李双江的儿子无照违法驾车并殴打他人的事情,就是典型的没有规则意识的行为,而这正是李双江对孩子缺乏管教、没有给孩子立规矩造成的。

儿童成长的过程是一个规则意识逐渐形成、规则行为习惯化的过程。

在孩子规则意识、规则行为形成的过程中,父亲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父亲往往被看作孩子的规则来源。著名心理学家弗罗姆认为父亲的世界是“法律和秩序的世界、纪律的世界”。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母亲会表现出更多的包容,父亲更喜欢给孩子立规矩。

如果连父亲都不舍得给孩子立规矩,那还有谁来立呢?



心灵咖啡教你:父亲怎么给孩子树立规矩?

小天的爸爸发现,每次刚给孩子买的卷笔刀,第二天就不见了。为此他有点犯愁,掉卷笔刀事小,孩子养成丢三落四的习惯却很糟糕。

很多父母采用人为惩戒的方法:对孩子大声训斥一番,然后重新再给他买一个了事。结果,孩子还是经常丢三落四。要让孩子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习惯,父母要有一点“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勇气。所以,可以给孩子重新买一个。但买要买得合理,费用必须要从孩子的零用钱里扣除,让TA觉得心疼,下次就不会掉了

重要的是让孩子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父亲教给孩子性别


--------------------------------------------------------------------------------

父母间显著的性别差异使得父亲在男孩女孩的性别形成和塑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个健康的父亲角色的存在对男孩的性别塑造是必不可少的。父亲是男孩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男子汉榜样,男子汉气质就是顺着父亲这座桥梁由父亲向儿子传递的。父亲对男孩性别角色的形成、性别行为的塑造以及性别社会化的完成发挥着至为关键的影响。

男孩对男性的认识,是从父亲开始的。从父亲身上,男孩学习如何举手投足,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关爱女性。每个父亲都很容易从男孩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每个儿子长大以后也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像父亲。

研究发现,充满男子汉气概的男孩,其父亲的教养行为往往是果断的、支配性的。相反,如果父亲在家里是软弱无能的,母亲具有支配性,那么,男孩对男性的性别认同就会受到严重伤害,男孩会表现出过多的女性化气质。模仿是男孩性别角色形成的基本途径。

父亲对女孩的性别角色塑造同样十分重要。父亲是女孩的第一个也往往是最重要的男性朋友。女孩的性别形成过程中,第一个途径是母亲,这个途径是直接的,主要是通过对母亲的模仿;另外一个途径就是父亲,这条途径是间接的,主要通过接收父亲这个异性的信息反馈。

在女孩很小的时候,父亲往往比母亲更加鼓励女孩去从事那些符合传统性别角色的活动,比如玩布娃娃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女孩往往会根据父亲的指导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自己的女性角色。父亲欣赏的性别行为往往就会被保留下来,父亲不予以鼓励的性别行为往往就会慢慢消失。父教缺失同样会对女孩性别角色的形成造成混乱。缺乏来自父亲的信息反馈,女孩往往就会对自己的性别角色感到困惑,在与男性打交道时,也不知道如何表现自己,表现出更多的焦虑。

心灵咖啡教你:父子同浴带来的性教育

Andy的爸爸一直具有性教育的意识。但他总想着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好好地告诉孩子一些关于性器官的知识。他给我们讲述了他和儿子的一个故事:

“一天晚上,我与儿子外出玩篮球,出了一身臭汗,刚进家门,儿子第一个抢着钻进浴室洗澡,我则“死皮赖脸”地挤了进去,嚷嚷着凭什么儿子要第一个洗。父子同浴,多少年都已没有过了,两人有说有笑,倒也快活。处于青春期初期的儿子当然对我的身体也感兴趣,他好奇地看着我的“下部”,惊奇地说:“好肥!”又问我,“小鸡鸡为什么会长毛呢?”我当然是不失时机地以现身说法,向他描述青春期男孩身体的诸多变化,而且告诉他下部的卫生清洁方法。一切进行得很自然,儿子自然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目的已达到,父子同浴这种“把戏”就很少用了,毕竟孩子已经大了。”

看,这样的性教育过程既不引起孩子的反感,还能促进父子感情。各位爸爸,赶紧学学吧!

父亲教会孩子“爱”


--------------------------------------------------------------------------------

相比一个整天日理万机的“成功父亲”,孩子们更需要一个“看得见、摸的着”的体贴父亲。而太多中国的父亲,往往都不懂得真正体贴孩子,表达对孩子的爱。很多父亲就试图通过物质来满足孩子。但这样的“爱”对孩子太多苍白。

而体贴的父亲往往能留孩子十分温馨的记忆。

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的卡内基先生曾在书中深情地回忆自己体贴的父亲:

“我5岁那年,父亲花50美分给我买了一只黄毛小哈巴狗。我给它取名叫蒂彼。蒂彼是我童年的光明和欢乐。每天下午4点半左右它都坐在前院里,它那美丽的眼睛凝视着小路,一听到我说话,或一见我拎着饭桶从灌木丛中穿过,它就像子弹一样冲出来,接着气喘吁吁地跑上山坡,兴奋得又跳又叫地欢迎我。

小狗蒂彼一直陪伴了我5年。后来在一个悲惨的夜晚——我永远也忘不了——它被雷电击死了。当我清晨走出屋外,抱着蒂彼——已经不再欢跃地迎接我的蒂彼,难过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我难过极了,无论我如何唤它,也唤不醒它了。父亲没有催我去吃早点,也没有提醒我该上学了。他默默地拿着一把铁锹,走了过来,拍了拍我的头,让我抱着蒂彼的尸体随他一道来到后花园里。

父亲默不作声地为小狗蒂彼掘了一个墓穴,然后将蒂彼的尸体十分庄重地放在墓穴内。他为墓穴遮了一些土以后,把铁锹递给我,说:儿子,我知道你很喜欢蒂彼,你亲手给它筑墓,心里也许好过些。将蒂彼埋葬之后,我觉得心里好受多了。我对父亲充满了感激之情,他洞悉我内心的忧伤。我把铁锹扔到地上,紧紧抱住父亲。父亲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抚摩着我的头说:你能这样做我很高兴。蒂彼爱过你,你为它伤心是很自然的。

父亲如此体贴我,使我感觉到:他的心是和我的心连在一起的。他关心我,我的喜怒哀乐也是他的喜怒哀乐。”

也许正是这样一个充满同理心的父亲,为卡内基的成功铺就了道路。

    

那么,如何成为一个体贴的、会表达爱的父亲呢?

父亲们要认识到:对孩子表达爱并不会危及你的权威,孩子们需要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说有笑的父亲,而不是整天板着脸满脸、写着威严的父亲。

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孩子们既需要来自母亲的接纳与关爱,也需要来自父亲的接纳与关爱。来自父母双方的接纳与温暖,更有可能让孩子体验到家庭的温暖,缺少了任何一方,孩子感受到的爱都会变得残缺不全。

有些父亲担心关爱会让男孩变得脆弱,这大可不必,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父亲的关爱会让孩子的安全感得到极大满足,男孩因此更大胆地探索未知的世界,敢闯敢干,充满探索与冒险意识。遇到危险的时候,来自父亲的关爱让他直面困难、想办法克服困难,因为他知道父亲是他可靠的臂膀、坚实的后盾。来自父亲的关爱会使女孩感觉更加温馨,父亲的温情与欣赏让她知道如何成长为一个好女孩,让她在与其他异性打交道时更加自信。

父亲还要学会如何表达爱。表达爱的方式其实有很多,只要发自内心,一言一行或者一颦一笑都可以表达对孩子的关爱。

用言语表达对孩子的关爱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父亲可用一些积极的语言来表达关爱,直白一点儿的不妨用“爸爸爱你”,稍含蓄一点儿可以用间接的表达方式:“爸爸开心得不得了。”对于年幼的孩子,他的理解能力还很有限,直白式的表达最好,最容易使他感受到父亲的关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亲可以用含蓄一点儿的方式,但直白式的表达仍然适用、仍然很重要,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都需要确认来自父亲的关爱。

除了言语,父亲的行为当然也可以表达爱。一个亲吻、一个拥抱,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热烈的爱;一个微笑、一个手势,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真挚的爱;一杯热茶、一把雨伞,让孩子感受到父亲体贴的爱。只要有心,只要敢于表达,父亲可以找出许许多多表达爱的方式。

(心灵咖啡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原文地址。部分内容选自孙云晓新浪博客,赵海吉《做最好的爸爸》)

版权所有:蚌埠求是心理咨询中心网站. 皖ICP备12018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