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专栏文章 > 文章详细
交友网站不能说的6个秘密
来源:蚌埠求是心理咨询中心  发布:2013-02-25  浏览:899
不久以前我们也试着跟一些交友网站合作,他希望我们利用统计媒合的方式帮忙他们设计一些问卷与算法,以期帮助他们的客户,找到生命中重要的另一半。我觉得这个立意很好,也庆幸自己总算在长篇大论之外也能替社会做点实质的事情,于是找来整个实验室对开启关系(搭讪、认识、吸引力)最有研究,数学方程模型又最在行,帅气挺拔风流倜傥的小风来一起规划。

我们目标很简单,只有两个:

1. 找出哪些人可能彼此吸引然后在一起。

2. 找出哪些人可能会幸福快乐地在一起很久。

可是,经过几次晤谈讨论、彻夜的计算规划之后,有天他突然冷冷地对我说:

“光靠那些问卷资料,根本不可能达到这两个目的。”

我那时候心想?骗人的吧?如果我们做不出来,那么国外的交友网站,以及对岸的婚配网等等,事业做这么大,究竟是怎样办到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去年一月我们到美国参加心理学年会开始说起。其中有一个亲密关系研究​​专家才会参与的场次,由一个美国最大的交友网站协理与心理学家Gonzaga共同主持。虽然Gonzaga抱持着比较保留的态度,网站协理却声称可以将人格分成几个类型,然后找出人格“相似的人”推荐给你,帮你量身订作属于你的幸福。

秘密一:相似好还是互补好?


--------------------------------------------------------------------------------

听协理这样说,或许你会问:“那么互补呢?互补的人不是听说也很幸福?”

University of Groningen的Dijkstra & Barelds会反问你:

“你真的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吗?”

他们的一项研究中曾问参与者:“你想要找的,究竟是一个像你的伴侣(相似),还是能完整你的伴侣呢(互补)?”,然后以人格量表请他们评估自己以及“理想中”的伴侣各应该具有的特质,结果发现,大家都活在“互补的幻觉中”。85.7%的人都说,他们希望找到一个“能完整自己”的互补伴侣--但量表却指出,他们理想的伴侣其实是和自己相似的,而且,大部分的女生都在寻找同样一个男生:外向,体贴,做事谨慎而让人有安全感。

可是你或许会接着说,这个结果并不代表“相似的伴侣比互补的伴侣优”啊!没错,或许会让你大失所望的是,这问题在会议当场并没有被提出来--因为古早的时候这些做初始关系的人就吵过了:虽然相似和互补各有各的重要性,但长期来说,与相似的伴侣在一起,还是比互补的伴侣摩擦来的少,而且,更重要的是“你觉得”对方跟你像不像,而不是“实际上”对方跟你像不像。跟“你觉得像”的人在一起你会感到比较多幸福,而这种幸福感又会回过头来让你觉得你跟他越来越像。

总之,支持“互补”这一派人马就会泪眼汪汪地跟“相似”说:“魔王,你赢了”。但如果你发挥柯南精神,你会发现上面Dijkstra & Barelds的研究有一个地方好像怪怪的--大家的人格特质都不一样,那和自己相似的“那个人”不是也会不一样吗?那我们如何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又在寻找“同一个”人呢?其实,这牵涉到“相似”的计算方法。

秘密二:“契合度”究竟是怎么算的?


--------------------------------------------------------------------------------

我们一方面找出和你相似的人,也另一方面可以单纯计算“你觉得理想的情人应该具备哪些特质?”,找出得分最高,大家都重视的特质。这样,Dijkstra & Barelds研究所说的:“大家都在找同一种人,但也在找与自己相似的人”的说法就可以说得通了--只是用不同观点看同一份资料而已。

类似这样的方法,甚至一直到近几年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年会中都还在延用,用来预测之后这个人会不会跟你在一起、你们会不会互相吸引、在一起之后,相似的人就比较幸福吗等等--遗憾地是这两种方法都有问题。

简单地说,这类算法都有问题,也都有优缺,也就是:这类相似的计算方式,在实务应用上是互补的(噢,这句话好有深度)。只是,心理学家现在还普遍用这样的做法。那么,这类有缺陷的做法有效吗?哪一种效果比较好?答案是:至少契合的人比起不契合的人更幸福满意自己的关系,它们的预测力差不多。

秘密三:更简略的算法


--------------------------------------------------------------------------------

不幸中的不幸是:这些差强人意的方法,还只有“比较用心”的交友网站会采用--也就是说,更多的网站用更偷懒的方法。

故事又要从去年底我们参加的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说起了。会议当天我们发现北大心理学院许燕院长的一个学生在进行对岸最大的婚配网站配对系统研究,在研讨会结束后,便巴着她一同讨论着这交友商业市场界的秘辛。许燕老师表示,虽然那是她满久之前做的研究,结果有些忘了,不过大致上发现一重要的事情:门当户对。

“首先家庭背景要相仿,好比说一个是高知识份子家庭出身,一个是工人阶级,我们几乎很难相信他们是可以沟通的。咱们中国不是有句话说门当户对吗?你知道什么是门当吗? ”我摇摇头,她笑了会儿,停顿一下接着说。她笑的样子,让人有种心底花蕊被浇了几滴水的感觉。

“以前宅院儿大门前头都会有一块大石头,有钱人家的石头比较大,愈是有钱,石头愈大,如果你是穷苦人家呢,可能连块石头都没有。总之,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在嫁娶的时候,左邻右舍都会咕哝相互比较,看男方女方家的门当是不是一般大。”她操着流畅的北京口音,说起话来却同​​时兼顾山东大妞的豪迈与文人的婉约温柔,让我无法不想起以前一位可爱的女朋友(拭泪)。

“是阿,在台湾的情况也是。结婚其实是两家庭的事情,双方的家长占了非常大的影响力。”影响力有多大呢?一项研究指出,虽然我们看起来像是在自由恋爱,但真正谈到结婚的话,家人,亲戚,朋友等等你身边周遭的人大概占了五成以上的因素,包括要不要跟这个人结婚、持续这段婚姻等等。

那么,大陆的婚配网究竟是怎样帮会员配对的呢?通常,加入会员之后都会要求填一份简短背景资料与量表,先按照兴趣,经济能力,外貌等“吸引力”进行分组,把“近水楼台”与“门当户对”的人分到同一群组。接着,把你分类到几种类型中的某些类别。比方说,小洁的测验结果是“科学家”型,喜欢分析事情,追根究柢,好奇心很强,与耐心、善于传授、说明事情的“教师”型非常速配,于是从小洁所在的群组中挑选“教师”型的人推荐给她。

当然,每个网站所用的类型名称不尽相同,有的用动物,有的以星座,有的帮你的感情风格取非常梦幻的名字,如“深情迷恋”、“炙热疯狂”、“冷若冰霜”等等,有的采取相似论的观点,有的采取互补论的看法,但是共通点都是:用很少的资讯,把你分类,分组,标签。他们甚至没有邀请Dr. Score Difference与Dr. Dr. Profile Similarity一起参与决策。而且,最大的缺憾是:没有信度可言。

学点心理学:什么是信度

信度是指一个测量工具的可信程度。举一个讲解心理测验的时候,老师常常会用的例子,如果你早上量体重是48公斤,中午吃完量是50公斤,晚上睡前量是49.2公斤,那某种程度上你可以相信这个体重计,因为它每次量不会差太多。可是,如果你三次测量的体重是80,20,52,那你可能会怀疑是不是体重计坏了,或是你产生了幻觉之类的。

秘密四:选择性注意的陷阱


--------------------------------------------------------------------------------

不过交友网站这样的做法其实相当有“表面效度”--看起来满有效的。这些网站只要用一些花俏的插图,甚至只要重复、夸大、模棱两可地扩写你曾经在问卷中回答过的东西,很容易让你在做完测验后有非常准的错觉。如果,这个网站又有知名学校的老师背书,可信度又会上升许多。

如果你辛苦读到这里都没跳过,那么你可能翻桌用原住民(?)的口吻大吼:“交友网站到底有没有用阿到底?!”。有鉴于再拖下去我会被揍,让我们召唤一下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Eli J. Finkel替我们回答。“结果是,迄今为止的网路交友企业,并没有交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他们用看似最科学的方法,用数理模型,用所谓的匹配算则,让会员们相信他们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他们的命中注定。”Finkel和其他几位亲密关系界研究的大咖在最新一期中,针对过去交友网站线上约会研究们进行系统性回顾与批判,发现这些业者不是言过其实,就是夸大其词。

Finkel等人透过两个研究,试图回答两个问题:

1. 线上交友所产生的恋爱关系,跟一般恋爱关系一样吗?

2. 线上交友精挑细选的恋爱关系,是不是比一般恋爱关系带来更好的结果?

关于第一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不论是约会、互动、沟通媒介,这些两种恋爱关系都大异其趣,这个大家应该很好想像。

但是关于第二个问题,答案是:Yes and no。Yes的部分,主要是针对沟通。线上交友的方式可以透过网路进行对谈、传讯息等方式,迅速地拓展一个人的交友圈,在见面之前就先了解彼此--虽然这种方式并不是适合所有人。

在No的部分,主要是针对前面所谈的“配对”这个概念上--我们对“速配”抱持太多的期待了,毕竟一开始的速配并不保证后来的幸福。Finkel指出:“他们都忽视了,多年以来亲密关系研究 ​​的‘重要关键’。”他们可能用几个成功案例当成“楷模”,或是列出一些超有吸引力的帅哥正妹照片,让你相信你也可以找到适合的对象。因为这些帅哥正妹有月晕扩散效果:让你觉得他或她除了帅或正之外,个性也不错,甚至把这样的想像扩散到别人身上,想像其他的成员一定也很优。

秘密五:为什么无法为幸福挂保证?


--------------------------------------------------------------------------------

那么,效果到底怎么样呢?首先,线上问卷的资料最大的问题就是:非常可能造假。男性喜欢造假自己的身世背景与社会地位,女性最爱造假的则是体重。就算大家都很诚实、也姑且不论他们推荐给你的命中情人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计算出来的,在手上有的资料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仍然不可能“保证幸福”。

为什么呢?过去大量的研究显示,在一段关系中,重要的并不是你的样子或她的样子,而是你们在一起的时候,吵架的时候、聊天的时候、去玩的时候、互诉心事的时候、分享生活点滴的时候,究竟呈现出什么样子。你可能一个人的时候是一个样子,跟朋友在一起又是另一个样子;跟超级死党相处是一个样,与爸妈出去又是另一个样。

更重要的是:虽然幼时被抚养照顾的经验,以及与前一段情人的关系,会影响你和现任伴侣的相处方式,可是在每一段恋情里面、每一段关系当中,你都会有一些不一样,甚至呈现出不同面向的你,一辈子面对不同的阶段与对象,你诠释恋爱事件与恋爱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如果你的前男友支配欲很强,可能会让你从外向活泼变得退缩,让你在找下一个情人的时候小心谨慎一点,甚至是找一个可以给你多一点自由的人;如果你女朋友常常人间蒸发,那么就算原先你是一个很有安全感的人,也会被她搞得焦虑不堪;如果你是一个害怕孤单的人,不过对方能够多花一些时间照顾你,给予不断的保证关怀,你也会变得比较能忍受寂寞。

Finkel等人所说的“重要关键”,其实就是:爱情改变了我们,我们也改变了爱情。Gonzaga和他的同事们在另一份研究中发现,虽然人格相似性与关系满意度有关,但是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相爱的两个人会越变越像,愿意为对方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修剪”自己,更重要的是,彼此的情绪也会跟着同步,为对方的眼泪伤心,幸福着彼此的幸福。

最后的秘密:幸福是制造的,不是光靠寻找的


--------------------------------------------------------------------------------

其实之前跟许燕老师的谈话还有后续,而且正好与Finkel主张的相当一致。

“所以,我们的研究解析出第二个可以预测婚姻幸福的因素,就是这个人的弹性。究竟一方可不可以沟通、愿不愿意改变、遇着困难时习不习惯换个角度想想等等。虽然门当户对很重要,我们能自由选择的成份看似变少了,但也因为这样,咱还有一项满好的优势是:当关系不若我们预期的时候,我们会选择调整改变自己。”许燕老师在赶着回饭店、打包去日月潭的行李时前跟我说。

事隔半年,几个月前世新大学社会心理系办一场研讨会,邀请来的文化与亲密关系研究的大师Susan Cross莅临演讲也谈到:相对于美国人,我们更相信好事多磨,进入一段关系本来就有舍有得,性格相似性的效果更低;相反地,美国人在乎一个人的独特性,希望能找到一个“能完整自己的人”,如果关系破裂,那就放弃找下一个。他们会认为,对方根本不适合自己。

可是我们不同,华人更重视“关系”与“相处”。本来就没有完全适合自己的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愿意接纳不完美、愿意改变的人,陪自己走一段路。

总而言之,交友网站或许让我们增加了好多认识别人的机会,拓展了我们的交友圈,可是,没有任何的指标能保证幸福不分手,也没有任何人能帮你订做一段只属于你和他的关系。

它们只是开启了一些可能,至于这些可能要通往哪里,还是得自己去经营、去摩擦、去感受、去争执、去妥协,并且在一次一次的砥砺之中,找寻继续前进的动力。(文/海苔熊 Hanason)

版权所有:蚌埠求是心理咨询中心网站. 皖ICP备12018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