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世界上另一个我?
--------------------------------------------------------------------------------
有这样一个小品,说的是老公和老婆背着对方各自搞网恋,最后这对网上的“情人”要见面的时候才发现:咦,这不是我家那口子吗?
看似闹了笑话,却也折射出了网络的一个迷人之处:为自己创造一个新的身份。在网下,你可以是一个害羞的男厨师,可到了网上,你却可以成为一个奔放的女模特。
法国心理分析师Michael Stora认为:“大部分的人都是为了追寻自我,尽管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你身上的某些东西在这里得到呵护,这种东西就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受挫的自恋情结。”
现实中,我们往往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中,时常感到沉重与无奈。因为活在人们的眼光中,我们不断地压抑自己最本真的自我(弗洛伊德称之为本我)。而这样一份压抑却通过网络而得到一个安全的释放空间。
比如,你在生活中是一个阳刚、强势的男人,但内心里你也深深地渴望自己女人的一部分。但是,你又怎么好意思向众人呈现呢?那么,你就可以选择在网上以一个女人的身份与他人交流。就好像,你能够把自我的另一半彻底地拿出来,而不用担心社会的眼光。通过这样的宣泄,其实我们自发地进行了一次心理治疗。
在网络上,你大可以追求一个更理想的自我!
同时让人担心的是,我们会不会因此失去自我?
津巴多曾经设计过这样的实验,他要求大学生志愿者在模拟的监狱里呆一段时间。他指派一些学生做狱警,另一半学生做犯人。一天之后,“狱警”和“犯人”都真正进入了情境。狱警们甚至开始制造残酷的规则以侮辱犯人。津巴多随后在实验报告中这样写:“越来越分不清现实和幻觉、扮演的角色和自己的身份。这个创造出来的监狱正在同化我们,使我们成为它的傀儡”
可以这么想,网络也很像这样一个监狱。试想你在网络上一直扮演着另一个人,当你回到现实生活中,难道你真的能将这两个自己分裂开来吗?
持枪逼你回到现实中?
--------------------------------------------------------------------------------
不许动!现在你已经被虚拟世界占领了!放下手中的一切,走到电脑前吧!
当我写下这一行文字时,脑中是一副漫画。漫画里,警察们举枪让网民们走回电脑前。
但现实中,恐怕,我们根本不需要走到电脑前,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电脑前。也许,我们需要举起枪来告诫自己的同胞们:不许动!离开电脑,走回现实世界中吧!
根据一项调查,35.5%的网民日均上网时间在8-12小时之间,甚至有1.7%的网民认为自己日均上网时间在12小时以上。
12小时以上!抛去睡觉的8个小时,我们留给现实生活的只有4个小时!
网络是如此全方位的侵略了我们的生后。甚至,生老病死的过程我们都可以在网上完成。你的孩子出生后,你马上就可以拍下TA的照片发到微博上;想给孩子取名字,怕什么,网上这样的免费机构多得是;想谈恋爱了?宅男们根本可以不出家门就在网络世界里和一个虚拟的mm打得火热;让人更为惊悚的是,已出现不少在网上直播自杀的行为了!而你的墓志铭则是自己在QQ上留下的最后一句签名。
如果有一天,全世界断网,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就奔溃了?
其实,还不至于拿着枪逼你回到现实中。以下几条方法能帮助你走回现实世界。
1.不要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者消极情绪的工具。请注意:借网消愁愁更愁。理由是,当你n小时后下网的时候,问题仍然在那儿,“逃得过初一,逃不过十五”。
2.上网之前先订目标。每次化两分钟时间想一想你要上网干什么,把具体要完成的任务列在纸上。不要认为这个两分钟是多余的,它可以为你省10个两分钟,甚至100个两分钟。
3.上网之前先限定时间。看一看你列在纸上的任务,用一分钟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假设你估计要用40分钟,那么把小闹钟定到20分钟,到时候看看你进展到哪里了。 如果嫌用闹钟麻烦的话,可以在电脑中安装一个定时提醒的小软件,在上网的同时打开,这样就能有效控制你的上网时间了。
4.试试离线一天
如果你每天都在线,那么你可以试试在一周里找一天不要上网。这对你来说可能并不容易,你可能会担心错过了哪些新信息,网友找不到你。但是一定要坚持这一天,不碰电脑,不上网。当这天结束,你可以回想一下没有网络的这一天,你会发现,你并不是不能离开网络。
最后的最后
--------------------------------------------------------------------------------
曾经有过这么一则报道:一对年轻的夫妻因为在网络上玩游戏而忽略了家中嚎啕大哭的婴儿,最后当他们从网络世界回到现实世界时,才发现孩子已经因窒息而死。更令人咋舌的是,这对夫妻在网络上玩的正是经营家庭的游戏。
请问,你到底在过虚拟人生还是现实人生?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心灵咖啡网www.psycofe.com和本文出处。
熟悉电脑游戏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模拟人生》系列。游戏里,你可以以一个虚拟人的身份来生活:打扮自己,装修房屋,学习进修,交友恋爱,甚至经历生老病死的全过程。基本上,现实生活中能做到的一切,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你都能做到!这个游戏的创意瞬间吸引了全世界无数人,因此也成为了史上销量最好的电子游戏。
等一下,这太奇怪了吧。这个游戏不就是重复现实生活吗?
现实生活如此枯燥乏味,为什么我们还要重新去经历一遍?虚拟世界里的人生到底有何致命的吸引力?
一个让你不再孤单的国度?
--------------------------------------------------------------------------------
为什么微博、微信那么红火?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交友模式因此变得更不费力了。
闺蜜最近去哪里旅游了?打开微博,搜搜TA最近都发了哪些照片不就行了!
我的偶像最近在闹哪些绯闻?刷新一些屏幕,什么都来了。
甚至当你想要对他人表示不满的时候,简单地把TA拉入黑名单不就行了。
许多人会花钱去买粉丝,就好像多买一个粉丝自己就多了一个朋友!当我们拥有了1万个粉丝时,就像有了1万个朋友。等等,这些都是真的吗?
Katz等心理学家在1997年就通过研究证实,网络使用者和非使用者在交往的数量上没有差异。他们认为“与其说,网络创造了一个陌生人的世界,不如说网络创造了一个交往和友谊更加丰富的国度”。
扪心自问,是否在这个国度里,你不再孤单?
网上交往,没有肢体语言,没有眼神表情,只有简单的文字,搞怪的图片,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变得如此肤浅。
与此同时,真正需要我们去关注和亲近的家人和朋友,却一再被忽视。
“老婆,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吧?”
“没时间,我要上网呢!”
“爸爸,带我去旅游吧?”
“你自己玩吧,我要上网呢!”
虚拟社交的“便捷”狠狠地剥夺了我们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愿望。如果可以很轻松地点一点鼠标,我为什么还要在现实中大费周折呢?
打一个比方:网络就好像给你提供了一个个封闭的玻璃房。每个人都坐在自己的玻璃房里,你能看到玻璃四周各式各样的人,却永远无法走出这个密闭空间和对方哪怕握一握手。还好,你们的眼前还有一台电脑,一根网线。
你可以更疯狂却更安全?
--------------------------------------------------------------------------------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平时你是个温文尔雅,与人说话都细声细气的人。但在网上,当你见到一个让你不爽的事情,你就突然“路见不平一声吼”了。话语之恶劣,措辞之严厉,简直事后自己看了也要脸红。到底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突然从美女变成了野兽?
因为你很清楚,你的这个行为并不会受到直接的谴责和严重的后果。
网络的匿名性质能够让我们获得一定的安全感。你知道你的所有行为都藏在了电脑之后,没有人会走到你的电脑桌旁把你抓起来。
于是各种重口味在网络世界流行起来。你不旦可以说重口味的话,你还可以做各种重口味的事情。
在这个虚拟空间里,你可以满足自己的各种疯狂需求:****;性虐;跳脱衣舞......你在实现了自己的幻想后,却也轻松逃脱了禁忌。
但是,网络提供给你的虚拟空间绝对安全吗?
今年特别火的一部片子《搜索》就赤裸裸地讽刺了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虽然娱乐了大众,却也因此成为一种杀人工具。女主角因被“人肉”,背负上了“小三”等各种骂名,最后选择了自杀这一条路。
这是电影,在现实生活中却有真实的悲剧在发生。08年9月,韩国著名女影星崔真实自杀身亡。被广大观众亲切的称为“永远的灰姑娘”崔真实因屡受网络攻击,诬蔑其发放高利贷并逼死他人,最终哭诉着“人言可畏”在家中浴室自杀身亡。崔真实之死成为当时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头条新闻,也成为当年最大的网络事件之一。
网络世界可以让你疯狂,可以让你不用背负个人的罪名。但众口铄金,你的一句话,就可以成为杀人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