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专栏文章 > 文章详细
林志玲:放软身段让自己更有弹性
来源:蚌埠求是心理咨询中心  发布:2012-11-30  浏览:982
49届金马奖颁奖现场,林志玲与黄渤玩起借位激吻,这一举迅速地将林志玲拽上了百度风云榜,引无数关注。从2004年开始,全台湾乃至整个中国都在谈论一个名字——林志玲。30多岁的她也早已过了模特的黄金年龄,但林志玲的出现打破了种种界限和禁忌。任何单一的词汇:性感、娇羞、柔弱、纯洁,都不足以概括林志玲的美。她是21世纪的芭比娃娃,满足了男人的所有幻想。

有一种让社会闭嘴的潜力


--------------------------------------------------------------------------------

台湾李奥贝纳广告执行创意总监吴心怡表示,她大概在2004年6月左右,才第一次听说林志玲的名字。“让我感到非常有意思的,是她的年纪,这次吸引大家目光的,不是十七、八岁唱唱跳跳的歌手,而是一位30岁的女人。”

台湾当局第一次为艺人出邮票,金马奖成了她一人的换装晚会,影帝梁朝伟、刘德华任她搂抱而乐不可支。她不用拍剧集、作访问、上综艺节目,只要在光鲜场合换换衣服就是广告女王,她的形象出现在每个频道,使主持人徐乃麟都说:“她出现的太多,多到让人想吐。”

志玲的走红是个神话:不会唱歌,主持节目也不够有特色,演戏也只是新人;唯一能够交出成绩单的就是模特走秀,可是作为模特,她又年龄偏大,身材不够高,但她能从头到脚为20多个品牌代言,名正言顺取代林青霞、萧蔷的地位,成为台湾如今当之无愧的第一美女”。

台湾出版的《志玲X 档案》一书认为,志玲热是台湾2004-2005 年的一个“重大现象”,“这种龙卷风式的走红模式,在台湾历史上可说绝无仅有,而且迄今,仍丝毫看不到这股热潮有任何消散的征兆”。

以平面名人模式走红的志玲,我们应该关心她还能红多久。“即便如此,我觉得志玲很值得观察,因为她拥有一种让社会闭嘴的潜力。”陶淑真说。“我觉得志玲的现象不会长久!”这是东方宾利总经理姚戈的最终判断。在他看来,志玲与F4这样的台湾青春偶像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她们今朝是媒体的宠儿,谁又能保证明天她就不是媒体的弃儿?”(有些人就是太迷信媒体和炒作,就像有些人迷信毒品,这些都带不来持续效应。有兴趣的读者可试着了解毛泽东的人民观!)

志玲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走红,这也是一个大问号”。她曾用“水”来比喻《赤壁》中的小乔, “三国本来是男人戏,小乔在其中就如水,她像水一样柔软、温柔;但水的力量同样可以强大,它可以柔软、融化一切”。某种意义上,志玲自己就是“水”,这个比喻就是她多年的成功哲学、生存法则。



8年了,预言尚未实现


--------------------------------------------------------------------------------

解剖志玲,竟然激发了各领域的专家参与,有人从政治学解析她的出现实际上是人们对台湾政治失落后的精神寄托,也有人从社会学的层面证明她存在的必然性,更有人从星象学证明志玲的成功其实是“天意如此”……

一位模特的成功,竟然轻易地吸引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体学、星象学等诸多“泛学术化”的讨论与争议,这不得不让人疑惑。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志玲如此轻易霸占了传媒资源,左右我们的眼球呢?是人类本能窥探欲使然?还是她真的抓住了社会生态中某一脆弱的脉搏?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怀有某种期望值,这种期望值将会(不自觉地)引导着这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另外一个人也朝着这个原先的期待值前进,最后这个预言得以实现。这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自我实现预言理论。这种说法指的是以没有确凿证据的预言为契机,唤起一种新的行动,这种行动最终使起初的预言变为现实。

志玲自04年进入大众的视野就充满了争议,娃娃音备受质疑。现实中,大众对娱乐圈已形成一定的刻板印象,“炒作”、“虚伪”、“假”、“装”是大众看娱乐圈的眼镜。在惯性思维下,大众都太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志玲太假了”。这便是大众的预言,只是没有确凿的证据。大众太乐观预言的实现,以此为契机,唤起一种新的行动,这种行动就是大众的关注,持续地关注,直到预言实现的那一天。这种关注类似着我们关注着的“2012世界末日”,我们心有定见,等着谎言被揭穿,揭穿谎言是一种重要的心理需求。不同的是,“2012世界末日”的谎言不几日就能被揭穿,而对志玲的预言,大众还在等,可这一等就已是八年!

她的身段非常软


--------------------------------------------------------------------------------

“她是我看过很会做人的人,”志玲的造型师时家宁分析,在这个行业,每个人都满自我中心的,对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很多艺人看到不喜欢的衣服就会直接说‘我不要’,但其实会辜负别人的精心准备。”但志玲不会让自己的主观喜好,抹煞了别人的努力和心思。时家宁说,造型师准备的每一件衣服,志玲都一定会试穿,就算是她自己最不喜欢的动物纹款式,也是如此,“她会说‘好,我去试给大家看,等到通通都试完,我们再来讨论’。” 因为走到哪里都是镁光灯的焦点,一举一动都有人要评论,性格要求完美的志玲压力真的很大。可是她从来不会把自己的压力转嫁到别人身上。时家宁说,志玲反而还会刻意压住自己的紧张,让身边的人可以在轻松的气氛下工作,表现得更好。

身为一个当红艺人,也注定是要得罪人的。纷至杳来的邀约,不可能个个尽如人意,因此就要倚赖经纪人负责拒绝邀约,同时又要长袖善舞地与人保持一定的关系。但是志玲不会仅此而已,假如有必须推掉的邀约,只要对方是认识的人,她不管再忙、再累,都会尽量亲自打电话给对方、或当面和对方说明。“我觉得透过别人是不够的,我一定要自己去面对,然后透过眼睛去告诉他们我的诚意,”志玲轻声细语说着,语气却很坚定。

为了保护志玲,经纪人和助理就连与代言品牌合作时也会随侍在侧、层层把关。但志玲本人绝不端架子,反而会自己把一切没必要的形式减到最低。

有一次,志玲所代言的浪琴表要举行记者会,由于主题是“舞伶”,所以浪琴表副总经理张正勋希望可以请志玲表演一段舞蹈,但经纪人认为不适合,怎么也不同意。志玲在旁听到了这个情形,等到出场时,她自己偷偷脱了鞋,光着脚上台,在原本只是要摆摆pose的段落中,跳起一段长长的舞。

让张正勋惊讶的还不止于此,浪琴表邀请志玲到西安宣传,与当地100多位经销商一起吃饭,当一桌一桌的经销商走到台上,和志玲合照、握手,张正勋注意到,身高174公分又穿高跟鞋的志玲,一定会膝盖微弯,蹲到和对方一样的高度,眼神平视地和对方握手。“她就那样总共蹲了80几次,我从来看不到任何一个艺人这么做!”因为代言活动经常与港台大明星互动的张正勋大声惊叹:“这就是她的身段,她的身段非常软。”



放软身段,让志玲更有弹性 


--------------------------------------------------------------------------------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身段”是一种“自我认同”,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是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而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也越厉害。身段只会把你绑起来,让你的人生路越走越窄,并不是说有“身段”的人就不能有得意的人生,但是非常时刻,如果还不放下身段,那么会让自己无路可走。

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林在《人际关系中怎样才能抱有信心和力量》一书中指出,专门找别人岔子,动辄教训别人的“批评家”,不会有什么亲朋密友。另外,根据自己所确立的伦理和宗教方面的严格标准去要求别人投自己所好的人,谁见了都会退避三舍。而那些容忍和喜欢以本来面目出现的人,往往具有感动人和促使人积极向上的力量。

放软身段让志玲的思考富有弹性。水能随遇而安,志玲常把自己比作水,适时调整自己。放下自己的学历、背景、身份,让自己回到“普通人”。同时,也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议论,做自己认为值得做的事,走自己认为值得走的路。正是如此,志玲不但自己可以安身自在,与他人也相处和谐。

放软身段,把自己看小,才能把事情做大。那一种比平凡人还把自己放低的姿态,正是志玲式的做人之道。

完美的符号


--------------------------------------------------------------------------------

长年保持微笑、亲和、滴水不漏的状态,让志玲获得情商最高的艺人美誉。但也不免让有些观众觉得她形象完美到有点像是假象,被很多人认为是“虚伪”、“做作”。

台湾《自由时报》记者认为,“很难进入林志玲真正的内心世界”。在她看来,志玲所做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工作态度,绝对不会像成龙大哥那样性情。“她应该很辛苦,大多数时候都把自己真实的想法都隐藏起来了,一个人不可能永远这样”,《苹果日报》资深记者林慧娟表示。在台湾话剧导演林奕华看来,她不可爱、不生动、不具体,“林志玲的工作就是在经营一个完美的符号”。

有记者问志玲为什么说话时总是彬彬有礼?志玲解释道:“可能这是家里从小的教育——女孩子要得体,不可以生气,不可以在人面前有情绪。大家都说志玲一直在笑,可能有一点虚伪,但其实是有点习惯了,觉得把情绪收起来是应该的。像张曼玉和赵薇她们都很有个性,但我还要慢慢找。你知道吗?我在演戏的时候,竟然找到自己一些从前没有的个性。” 志玲发现,当演员和做主持、模特最大的不同是,必须要有真感情投入才能打动人,自己以前压抑、克制的个性反而成了演戏的缺点。她说:“我才发现自己以前真的好闷,真实的情绪一直都被紧紧地包住了,以为压掉它,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志玲强调,很希望自己能做到真诚,“我刚开始出来的时候,我觉得大家对我打上太多的问号了,有很多的质疑,”讲到这里,志玲有些激动。于是她决定给自己一段时间,让大家一步一步地认识她,“现在我虽然不知道自己做得怎么样,但每一天我都希望让人家感受到我的真诚。”



二十一世纪什么比和谐还珍贵?真诚!


--------------------------------------------------------------------------------

心理学家罗杰斯将真诚分成两个层次,“我的意识与我的内心体验相一致,我对人讲述的又与我的意识相一致。”只有当这两个一致都达成时,一个人才可以说是真诚的。第一个层次,可理解为不自欺,是对自己真诚;第二个层次,可理解为不欺人,是对别人真诚。志玲压抑了愤怒、懊恼等敌意情绪,他的第一反应是“愤怒有罪”。显然,按照罗杰斯的理论,志玲对公众是真诚的,但对自己是不真诚的。

罗杰斯认为,自己的意识与自己的内心体验一致,这种对自己的真诚才是最重要的。他曾宣称:“对我来说,体验就是最高的权威。” 但是,他发现,尽管“以一种带着面具的方式行事,维持一种与内心体验不同的表面的东西,毫无帮助,毫无效果”,但很多人恐惧、仇视自己的体验,将它“当作敌人,当作灾难的信使”,从而导致人格的冲突,心理健康也无从谈起。

志玲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这个问题,现在也有所改变。志玲自己描述,现在工作时,一定会尝试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试着慢慢地说服别人,然后用大家再熟悉不过的甜美语调和合作的伙伴说:“那我们来试试看。” 这样的改变,其实是工作多年所验证出来的心得。“我觉得在什么环境都要能收能放,配合度要高,可是自己的想法还是要有,因为最了解自己的就是自己,”志玲现在体会到:“如果希望作品好,就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因为只有自己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做什么效果最好。”

“我发现,从长远来看,自己表里不一的行为是没有益处的。在我生气和不满时,做出一副平静和友善的样子,这是没有用的;不懂装懂,是没有用的;在某一时刻实际上充满敌意,却装作一个仁慈的人,是没有用的;如果实际上既害怕又缺乏信心,却做出非常有把握的样子,是没有用的……”卡尔•罗杰斯字字都蹦进了志玲的心坎。志玲在工作和生活上的体悟和改变也正是试着向大众传递这样的信息!

版权所有:蚌埠求是心理咨询中心网站. 皖ICP备12018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