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一位妈妈带着年仅12岁的女儿菁菁,来到安徽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向心理医生求助。原来近几个月,妈妈发现女儿竟然经常偷偷地往她的饭菜里下药,导致她经常头晕胃疼,女儿的行为让她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
菁菁是一个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5岁的时候父母离婚,这些年一直与妈妈相依为命。最近,菁菁的妈妈经常感觉头晕、胃疼、想吐,去医院检查后被告知患有浅表性胃炎,菁菁妈妈当时也没放在心上,以为自己一直爱吃辣才导致胃不好。几天前,菁菁妈妈无意中亲眼看到,女儿竟然在厨房里偷偷把几粒胶囊拧开,把药粉拌在只有她吃的辣菜中。当时,菁菁妈妈震惊了。“因为女儿不吃辣,只有我吃,所以她就把药下在很辣的菜里面了。”菁菁妈妈说,还有几次她也看到,菁菁趁她进厨房端菜的时候,把药放进只有她吃的辣菜里,再把空胶囊壳藏起来。
女孩下药只因怕被抛弃:“妈妈生病了就只能依靠我”
--------------------------------------------------------------------------------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菁菁妈妈百思不得其解。心理医生刘亦芳说,在跟菁菁交流时,菁菁说妈妈最近总跟她说,她马上要上中学了花销会很大,爸爸前几个月又说以后不给抚养费了,所以最近压力很大。“妈妈说要不是我,现在就不会这么累了,我怕妈妈不要我。以前生病的时候,妈妈总会抱着我,说只能依靠我了。”
为了达到“效果”,菁菁还尝试过好几种不同的药,但她发现家里的感冒药、消炎药“效果”都不明显,只有一种药最好用。于是,之后她便把买早饭的钱省下来,攒够了就去药店买这种药。
“妈妈生病了就只能依靠我,不会离开我,所以我想让她不舒服让她生病,这样我就可以照顾她。”12岁的菁菁这样跟心理医生说。
单亲孩子易有分离焦虑,切忌传递太多负面情绪
--------------------------------------------------------------------------------
武警广东总医院心理科主任何日辉认为,菁菁是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在孩子的情感里,妈妈是唯一获得安全感和爱的来源,这种单亲的环境也使母女心理上很亲密。但越是亲密的关系,内心越容易产生分离焦虑。
心理医师刘亦芳也说,菁菁之所以这样做,很大原因在菁菁妈妈身上。菁菁妈妈对女儿很紧张,没去工作,一直在女儿身边照顾,而且她经常对菁菁抱怨,跟孩子的交流大多是负面情绪。
据菁菁妈妈说,之前菁菁调皮,在她的饭菜里放牙膏还有一些脏东西被发现后,她每次做饭便都把菁菁关在房间里,生怕她出来捣乱,并且跟亲戚朋友邻居到处说小孩的行为,害得亲戚朋友不敢来家里,怕吃到脏东西。这样一来令菁菁产生了逆反心理,二来这对母女成为彼此生活中的唯一,生活环境越来越单一。
刘亦芳表示,菁菁在学校的表现和交流都很正常,但跟妈妈的关系已经成为一种病态。她劝告父母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不要总传递负面情绪,别让成年人生活中暂时的烦恼影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成长。
面对菁菁母女的问题,何日辉建议,首先妈妈一定不要责怪孩子,成年人有压力,要学会自己处理和化解负面情绪,不能把负面的情绪传染给孩子。其次,妈妈要慢慢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母女之间过于亲密的关系会妨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孩子过于依赖父母,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 记者/于梦江,广州日报
单亲家庭孩子,请检查以下心理特点
--------------------------------------------------------------------------------
单亲孩子的行为和其它正常家庭的孩子不太一样,出问题也比较多,基本源于以下几种成因和心理。
(一)自闭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二)自卑
由于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环境。孩子的心理没有成熟,他无法去体会父母们的生活,无法理解父母们的苦衷,幼小的心灵脆弱、敏感,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一旦受到冲击,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特别是看到同伴们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过去的生活。而现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伤、失落使得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的心理,孩子们找不到自己的快乐,看不到自己的快乐在那里,于是拒绝快乐,沉浸在忧虑、悲伤中。
同时孩子这时最敏感,面对同伴们和社会的关怀,他们会过于在意,甚至发生误解,长而久之,他们将从人群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三)自责
自责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从而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
(四)焦虑
对人焦虑是调查与他人接触时,对困难和失败的预感程度的指标。
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习到的是讨价还价、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他们的监护人由于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绪失调,极易把这种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胆中,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应付家庭破碎后的家庭关系,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
所以,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结交伙伴时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被人说了什么总是不开心,在对人关系上具有退缩、焦虑的特点。
(五)抑郁
因为父母的分裂,必然带来家庭的硝烟或冷战,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时时为父母的关系而担忧,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气、泄愤的出气筒,孩子成天处在恐惧和担忧中,没有安全感,时刻担心、害怕家庭战争的爆发,会使自己体无完肤。
这样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同伴永远保持距离,生怕同伴知道自己父母的情况,对别人的关心表现出极为的冷淡,在挫折面前非常脆弱,经不起风雨坎坷,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冲动,对生活中的小小摩擦,反映非常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单亲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
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击行为。如果不处理好,很容易走向极端,无论对同学,还是老师都将产生极大的攻击性和报复心理。
(六)妒忌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一般来说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这些正足每个孩子所渴望的。由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僧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认为别人能得到的,自己也应该能够拥有,就容易导致偷窃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七)逆反
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尊严,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嘴,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单亲家庭子女因为父母的婚变或家庭的不幸,独自与单身父(母)生活,家庭结构被破坏,亲子关系的失调加上监护人教养方式的错误,以及社会评价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孩子心理调试能力差等是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亲子关系的失调
单亲家庭中亲子关系失调在离异单亲家庭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种异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家庭的缺损意味着从此有一方要从家庭中退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上则会产生被双亲中的一方抛弃的担心。很多离异家庭子女的监护者限制前配偶探望自己的子女,希望以此来惩罚他们,为了惩罚对方,不让对方接触孩子,谎称对方“死了”,“出国了”,对孩子隐瞒情况,造成孩子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
第二,家庭的缺损容易导致他们的监护者或者沉浸在悲痛之中,或者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给孩子以温暖和爱护,从而忽略和孩子的交往,造成亲子关系冷淡,而作为孩子,当他们看到父(母)情绪不好时,他们也不敢贸然地与父母交流,这势必会影响亲子交往的数量和融洽程度。更为极端的是,有的监护者根本就把孩子当作“累赘”、“包袱”,把孩子看作自己未来生活的绊脚石。在这样的观念下,他们轻则对孩子冷眼相对,重则对孩子拳脚相加。
第三,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孩子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来应付家庭困扰带来的紧张,他们的心理调适受到家庭人际冲突的影响。另外,离异的父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孩子面前讲配偶的坏话,相互低毁,把孩子作为传递仇恨的工具。
因此,在离异家庭中,孩子在与家人的相处中得到的多是反面经验,他们看到的是父母之间的讨价还价和相互敌视,这种现象容易使孩子产生不良的社会学习,他们也变得不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不信任会扩展为对整个社会的不信任,伴随着这种心理而长大的儿童,极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反社会行为。
(二)监护者教养方式的失当
单亲家庭中孩子父母的离散,它给人们的心理不同程度地带来痛苦和无奈。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在较大的生活、心理和经济的压力之下,单亲子女的抚养者容易在抚养方式上走向偏颇。这种教养方式的偏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孩子要求很高,严教过度。
有的家长总怕孩子因为伴侣的死亡或自己的离婚而开始不学好,而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对孩子赋予了极大的期望,相当多的离异单亲家庭的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对孩子的期望值比双亲家庭还高,有的把全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自己节衣缩食,忍辱负重,寄希望于孩子的明天,他们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前进,对孩子的教育过度关注,一旦孩子的行为表现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合,便会引起严教过度,出现责备、唠叨甚至体罚等不良教育行为。
另外,单身父(母)亲长期的育儿疲劳无人分担,就会使他们感到孤立无助,从而出现过度严教。这种过度的严教剥夺了儿童的尊严,容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感,“我不能干”、“我很笨”,从而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
2. 单身母(父)亲忙于生计或缺乏责任感,对孩子监管不力。
单亲家庭父(母)亲在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他们往往把孩子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者疏于管教,形成管理的真空,有的家长沉酒于自己的伤痛而忽略了孩子的痛苦,缺少对孩子的关爱。有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包袱和拖累,把孩子当作皮球那样踢来踢去,把自己的烦恼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为父母继离婚大战之后绵延冷战中的牺牲品,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把孩子遗弃。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许多企业倒闭或处于半瘫痪状态,孩子的父母大多下岗,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窘迫,不得不外出谋生,对于他们来说,能够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费用就已经不错,至于对孩子的照顾与监管,他们实在是缺乏心力。
还有一部分家长缺乏责任感,或沉迷于赌博,或各自重组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冷落孩子,因为害怕孩子影响自己新家的和谐,甚至有家长冷酷地把孩子推到门外,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由于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体会不到自己的成长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因而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不求上进,更为重要的是,孩子易在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下变得焦虑、抑郁,最终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及扭曲的心理。
3. 监护者心怀内疚,对孩子过度溺爱。
离异单亲家庭中有的家长离婚后,对孩子常有一种负罪感,将一切问题都归结在自己身上,无原则地一味满足孩子、迁就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孩子进行补偿,倾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伴侣先逝单亲家庭中有的父母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心,“收买”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出现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等问题。
4. 监护者把孩子放在封闭的家庭中进行抚养,使孩子缺乏社会交往。
单亲家庭中,很多单身父(母)亲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依为命,老是把孩子关在家里,以免受他人欺侮;他们按照自己给孩子设计的“理想”的人生航线来对孩子进行培养。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乏与他人相处、交往的经验,在与人交往时,必然会产生孤独与焦虑。
心灵咖啡网编撰,转载请注明来源和本文原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