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导读:《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因为有了刘欢的加盟,使好声音的专业分量有了高度的保证。而近期刘欢表示要退出好声音,刘欢称将不再计划参加任何选秀节目,“真的是太累了,太辛苦了。下一季我也不想再参与了,实在是我吃不消。大家看到每期播出是90分钟,但录制节目每次都是12个小时以上,身体实在吃不消。”
此消息让各方大众意外和深感遗憾的同时,又引发了网友们的习惯性猜疑,按照最流行的说法就是:“元芳,刘欢退出好声音,你怎么看?”答:“大人,此事必有蹊跷!”那么,刘欢退出好声音仅仅是因为身体原因吗?真的有木有其他内幕?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身累背后真正的“蹊跷”!
“心累”才会让“身累”
--------------------------------------------------------------------------------
曾经是“幸福享受”,为何如今“实在吃不消”?
依然还记得刘欢在好声音盲选赛上,无限感慨地说:“我觉得在这里实在是太幸福了,听到这些好声音真是最大的享受”。以及每场表现出的各种陶醉的表情和动作,在争取到选手时的欢呼兴奋和激动……
音乐具有很强的抚慰心灵和疗愈身心的正能量。聆听歌声的情绪和美妙的感觉,发现并指导震撼心灵的好声音,帮助和见证爱徒的迅速成长,很显然好声音舞台的一切都让“用情动人”的音乐人刘欢乐在其中,这就是心理学上公认的“高峰体验”带来的巨大满足。
我们都知道,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会觉得累。即便身体疲惫,心里却是开心和满足,因为有强烈的兴趣和动机去做这件事情,另一方面,愉快的心情源自大脑分泌的化学物质(类似吗啡),“快感”还能刺激肾上腺素,这些带有生理唤醒作用的物质可以加强人的注意力,反应速度,缓解生理和心理疲劳感甚至缓解痛感。
那么,为什么做喜欢的事,刘欢却觉得“真的是太累了,太辛苦了”呢,实际情况来说,好声音第一季录制时间太长、太赶,确实是个“体力活”。但好声音制作方已经回应表示,计划在第二季通过把制作周期延长,每天录制时间缩短的方式来解决。既然可以解决身体吃不消的问题,刘欢为何还是违反三年合作意向,表示退出这个决定已跟对方商量过?
做喜欢的事不觉累,可知生理和心理是相互作用的。即便这个活儿不累,你不再想干了,或干得时候不开心,身体也会感觉到疲惫。当身体感觉到疲惫,又感受到事情当中的不快乐,那么疲劳来得更快更强。
当你做的喜欢的事情中,开始有让你厌恶的部分,那就会调用更多的心理和生理资源。原因在于:你的思绪总会跳出状况外,你要拿出一部分注意力去“说服”自己接着做。跟做喜欢的事情全身心地自动投入不同,愉快的体验顺其自然不需要调控,而厌恶的体验则需要去“克服”,这一“克服”是需要你动用“理智”去实行的。这么一来就多了一份消耗,这是心理资源的成本上升。如果在事件中,你有类似于愤怒的情绪,而愤怒本身也是消耗体力的。
“中国式好声音”变黑、变味让心累
--------------------------------------------------------------------------------
中国好声音第一季,有什么事开始让刘欢觉得不喜欢和不快乐呢?
毋庸置疑,好声音口碑一场不如一场,莫名收官冠军爆冷的总决赛,学员爱徒不断被质疑的各种负面黑闻,以及其他导师也深陷其中的绯闻:那英发飙失控,杨坤丁丁被床照,哈林吴莫愁被热恋……可以说,好声音第一季几乎爆红了其中的所有人,但同时也让好声音变成了万民质疑的是非之地。于是我们不断看到好声音学员和制作方不断出来回应质疑,甚至出台了《酷我好声音》的“申诉平反”节目。
人言可畏!流言最可怕之处在于无风就起浪,不理都不行,它像一张精心织就的网,让你无处遁形。谁一旦被关注,什么事情只要沾上边的总要被人拿出来说三道四,就算根本是无中生有的事,被人画蛇添足地以讹传讹,也会有人真的信,谁都可以往你身上吐口脏水。
这种大众无聊起哄的网络宣泄和暴力由来已久了,见谁红,毁谁!只要能满足自己一时的口欲或快感,他们就可以一个劲的凑热闹,一个劲的渲染,一个劲的起哄。所谓“墙倒众人推”,只要是一丝可供饭后作为谈资的谣言,便立刻会有无数帮闲者的回应。他们不会分辨是非黑白,只是一个劲的泼墨,一个劲的添加,一个劲的攻击。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怎么能够把你整臭整么好。
“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盲目的群众心理是很可怕的,一般群众天生就喜欢听信谣言,这种心理带有些幸灾乐祸优越感在里面。有时一丁点的小事就足以酝酿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而这种代表了群众的力量又足以吞噬一切或有名或无名的弱者与强者。谣言并不可惧,但若使谣言上升成为人言,则就足以无形杀人了。
四位导师也都是在争议声中饱受煎熬。同样刘欢也无法“净身而出”,也不断承受了太多本不需要承受的东西。同时在这些质疑和黑幕中,爱徒吉克隽逸和徐海星的绯闻频出遭淘汰,刘欢认为是一些非歌唱类的因素影响了她们的得票。正是这些闹心的无奈,让刘欢对好声音和选秀开始失望,退出就是不想再蹚这场浑水。
压力和心理负担让身体疲惫放大
--------------------------------------------------------------------------------
《好声音》首期节目中,徐海星对父亲身故的讲述,让刘欢潸然泪下。但很快,就有人剧透,这段故事是剧组故意安排的。而引出这段讲述的关键一环,就是杨坤对徐海星的反问:“那你爸爸来了吗?”徐海星则按剧本要求,隐晦地说出“我觉得爸爸也来了”,然后开始一段感人的故事。但很快有揭幕称徐海星是“伪装和欺骗”。就是这段故事,让刘欢也承受了太多的误解,害得刘欢特别解释:“流泪是将心比心,我有一个和她差不多大的女儿,这是真话。”
《中国好声音》导师考核刘欢专场,节目非常精彩,但无论导师还是学员,整场节目几乎都沉浸在泪水里,选择的艰难更是让刘欢几番煎熬,甚至一度“喷泪”失控,这种纠结情绪和难取舍的冲击,对刘欢都是心理压力,他现场无比无奈地说:“我们之前费尽心思抢进队伍的好声音,就是为了看到今天?”。
一方面,因为赛制导师必须选择队员两两PK,要保证专场的精彩,又要充分发挥每个学员的优势和特色,这在选歌和组对上是一个很难的平衡,就很容易引起针对导师刻意偏袒的质疑。在刘欢组对决中,李代沫PK掉郑虹却惜败徐海星,一路保送吉克隽逸,都备受争议。
另一方面,好声音舞台上,刘欢的专业得到观众的认可,也得到众多优势学员的竞相“投慕”,这也就有了刘欢队成“死亡之组”之说。每个学员的倾慕和努力,让刘欢有了情感上的共鸣,也让他多次在舞台上释放了真性情。但在组对决中,刘欢却要“亲手”决定自己招揽的心仪学员的去留,在权振东和王乃恩的PK后,刘欢一度“泪崩”哽咽,难以抉择,可见这对爱人才的刘欢是一个很大的心理冲击。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形成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相关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复杂系统。简单说就是自己得到帮助或别人的倾慕却没有回报和付出,就会有欠人情的心理。也就是心理的一种愧疚,别人仰仗你,当别人需要你帮他的时候,你帮不上,或者不能帮而觉得愧疚的心理。这就是一种道德的枷锁,通常越有道德修养的人越会有这种感觉。
这种亏欠的心理负担,让刘欢在学员离开时,一再承诺会给予帮助,更力邀部分学员担任自己元旦个唱的嘉宾。他还现场承诺,对这一届好声音学员,只要音乐方面有任何能帮忙的,一定会倾尽全力,比如指导学员的新专辑,与学员合唱或为学员写歌等。这些都是对别人的情感上的补偿。而对于自己承诺的事,刘欢是一定会去完成的,所以一季好声音下来,刘欢等于多了无数的工作安排和负荷。
可见,刘欢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远远大于身体的疲惫。心理学研究,压力会躯体化,即把身上的疲惫和疼痛扩大化,这是人体控制不了的,压力躯体化的情况下,身体状况让人感觉到的程度可能是实际状况的10倍、甚至可能是100倍。
作为国内顶级音乐人,刘欢承受的压力强度和持续度可能更大一些。在此之前刘欢从来不参加娱乐节目和选秀,也很少出席活动和推广,可知他本人是希望全心、低调做音乐的,之所以决定参加《中国好声音》,一是因为对好声音原版质量的信任,另一方面他的太太认为这能展现他不同于以往“学院派”刻板形象的另一面——亲和、幽默。但是,没想到“中国式好声音”之外带来的各种“声音”,让身和心的疲惫交互作用着,深入刘欢的生活。
“身累”让退出合理化
--------------------------------------------------------------------------------
从老弗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解释,这是一种自我防御。也就是说,通过有意无意的强化和关注自身的不好的感觉,在给自己提供更多的“证据”,证明这事儿干不下去了,必须停下来。这个过程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你越关注越不能投入事情本身,越做不好,越烦躁越不能做好。这过程也带有上述的“心理资源成本上升”的情况。最后情绪控制的成本滚雪球到你承受不了——恭喜你,你终于说服自己放弃折腾自己了。
这有种“目的论”因素在里面,基本上是在说:“觉得累是为了让自己有理由停止”。然而实际情况也可能是:厌恶感和疲累感在提醒你自己,你不喜欢不适合做这件事情。
这是情绪控制和身体控制能力不足导致的。前面的几点基本上是在说“最初原因”,这个解析是在说最终的“成因”。也就是说,厌恶感和疲劳感的自然形成是不受控制的。从认知上而言,你判断: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快感了,对于消耗的体力和时间感到“得不偿失”。但又有另一些理由告诉你必须做。这种理性上的冲突也会带来不适,这是认知失调的中间过程。
“累”除了生理上的感觉,在心理上属于一种“不想再想”、“不想再感受”的状态。两个互相冲突的理由都已经穷尽了说辞,感受该有的厌恶感也都出现了,需要的是决定。
刘欢与好声音制作方签订了三年的合作意向,现在却表示退出,不再参加任何选秀节目,这个决定一定经历过反复、犹豫不决的状态,过多的心理负担和生理活动,没有收益,人的疲累就更深。或许可以说这种疲累感是在催促刘欢快点下决定。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疲累感不是刘欢“制造放大”出来的,不是为刘欢“停止”的目的“服务”的。而是疲累感本身是督促刘欢产生“目标”的因素。
客观而论,中国好声音瑕不掩瑜是今年最好的综艺节目,众多的好声音唤醒了我们对音乐的感动和心灵的震撼。但是,伴随而来层出不穷的质疑和黑幕,也同样让我们深感疲惫和无奈。
这世界是怎么了?为什么一切的美好都演变成丑恶?是人的问题吗?还是人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