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专栏文章 > 文章详细
四岁姐姐训两岁弟弟,小大人养成记~
来源:蚌埠求是心理咨询中心  发布:2012-10-18  浏览:1153

英国四岁姐姐因弟弟与人冲突,教训两岁弟弟“太冲动”,萌翻网友!大家都感叹如今孩子成熟太快,是什么让这两个孩子,有如此“超理智超成熟”表现?  萌翻萌翻笑过之后你是否想过——为什么这对姐弟有如此笑料?

喜感来源:英国四岁小姐姐超越了年龄的表现与两岁弟弟一系列简单有趣和不安的动作,所带给我们的喜感!这种在成人中才有的对话和互动,突然一下在在一对还在幼儿园的孩子身上体现出来,不能不说,是这种年龄与行为对的不匹配导致了“笑果”的发生!巨大的差异让人们感受到意外,意外之后是惊喜~—— 这对小大人姐弟太萌了!

一、四岁姐姐训两岁弟弟,是什么造就了一对颇具喜感的“小大人宝宝”?

——孩子遗传父母基因,更继承家庭的“行为方式”


 

恐怕这段视频最有喜感的不是“指责”这件事儿,而是这种“郑重其事”。姐姐真的很有道理的一旁摆事实讲道理,弟弟也似乎真的煞有介事,并且毫不逃避的“托腮、晃脚、抓扶手”;不论他的动作表现出了自己心里有多无奈,但至少他没撒丫子逃开,最有意思的事这一系列动作与大人受谴责时的反应别无二致!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像小大人?

1、四岁姐姐训两岁弟弟,“小大人”宝宝养成记!

——幼儿一切行为的渊源是父母,无论好的坏的皆为“后天习得”!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经说过——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 – 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后天学习的,心理学称之“习得”。为“” 

他充分说明了一点——每个孩子的行为点滴都有父母(教养人)的“有意或者无意的”痕迹,这对姐弟也毫不例外!

从这一点可以预测的是,在生活中姐弟俩确实遇到过类似的职责和被指责,显然这些场景曾经出现过,于是姐弟俩也一样学习了过来。这和我们近几年来电视上热播的镜头略有不同。美剧经典镜头:一家人,尤其是父母有问题沟通,通常会把孩子支开。

最近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一做法并不有利于孩子学习与人相处。似乎孩子只是看到了父母之间相互尊重和关爱,却没有看到彼此沟通,指责与接受批评,以及通过沟通达成一致解决问题的一面,或许这对家庭有所不同!看到了学习了沟通方法的孩子,自然也从很小就开始学会了这样本领和技能!

如果要问为什么别人家孩子这么萌,这么懂事,先问问自己是否给真的当自己的孩子是可以平等交流的“朋友”,而不是是那个“幼稚的小孩儿”!给他成长和学习的机会,你的孩子一样也可以很懂事!很有爱,很萌!

2、四岁姐姐训两岁弟弟,“小大人”行为并非就是错!

——孩子就一定应该是幼稚的,奶声奶气的,就应该是所谓“孩子”的样子么?

错!这是个一直以来的教养误区!

举个例子,养过孩子的家长都知道应该用连词,容易和孩子沟通:例如“吃饭饭,喝水水,宝宝乖,宝宝怕了,宝宝不怕!”

小的时候,连词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孩子听懂大人的话,但这种延续到一定阶段尤其是孩子已经脱离连词(两三岁孩子可以流畅进行语言交流)的阶段,就应该主动取消,而不是一味这么说,直到孩子很大。这么做反而导致了一些孩子语言发展的迟滞,与心理发展的迟滞。同样的,到一定阶段,就应该让孩子介入家庭生活,观察学习,而不总是让他们停留在生活之外,保留在父母营造的“天使般纯净的真空环境”中,这本身是一种爱护,过度了就是对孩子适应力的一种扼杀。

3、四岁姐姐训两岁弟弟,“小大人”行为养成,根源是——大人

对于教育的误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通常我们理解上有误读。认为父母教育最好方式就是口头教育,严格规定!

其实不然,父母教育最主要不是言传,而是身教!而这一点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掉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模仿”正是幼儿心理的第一大显著特点!——任何口头的教育都不如一次眼见为实来的更有效!

模仿心理是有幼儿直到儿童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经常听到有很多家长反映:

我们家孩子就是调皮;我们家孩子就是嘴馋;我们家孩子就是不听话;我们家孩子就是爱打人等等~

在提出者系问题和抱怨的时候,鲜有人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但是幼儿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不论你的孩子是什么特点,他都是从"教养人",通常是父母和家人身上想学习来的。小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模仿是他们求得生存技能的方法,也是他们“学习成为一个大人”的最主要的方式。

从这段视频中也可以看出,家长已经教育过两岁弟弟了,四岁姐姐这次的“教育”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简直就是之前父母教育的“跟班式延续”,他已经迅速得学习了——指责式教育的方式。

更有趣的是,两岁弟弟没有逃开,而是认认真真就坐在那里好好听课!最大的经典或许在这里,这小子还真是当成回事儿了!

学点心理学:儿童心理特点之“模仿”

模仿是孩子学习成为这个世界一份子的重要方式!小孩子不到一岁大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4和动作,到了两岁光景的时候,他能模仿复杂的动作。到三、四岁的时候模仿能力发展得更快了。喜欢模仿是儿童的本性,所以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处处为孩子作示范,作榜样。

三、四岁姐姐和两岁弟弟的启示

——了解孩子的心,成为智慧父母亲!

儿童六大心理特点

1.模仿心理:小孩子不到一岁大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到了两岁光景的时候,他能模仿复杂的动作。到三、四岁的时候模仿能力发展得更快了。喜欢模仿是儿童的本性,所以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处处为孩子作示范,作榜样。

2.好奇心理:儿童生来是好奇的,五六个月大的婴儿,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一看见东西就要伸手来拿。到了四、五岁,好奇动作就格外多了,看见路上的汽车来了,他总要停住脚看看;听见外面锣鼓声响了,他也要去看看。根据儿童的这种好奇心,做父母的对他爱看爱问就不要厌烦而予以斥责,应当尽量满足他,给予他解释一切。柏拉图说过,“好奇是知识之门”,儿童若不好奇,那就不去接触事物了,不与事物接触,就明白不了事物的性质和状况了。

3.游戏心理: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做父母的就必须注意小孩子的动作和游戏。应为准备良好的设备使小孩子得着充分的运动;给孩子适宜的伴侣,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影响;利用他好动的心理,教以待人接物等行为,或指导其有益的运动。

4.合群心理:婴幼儿尤其喜欢群居,两岁时就要与同伴游玩,到了五六岁,这个合群心就发展得更强烈。做父母的要积极利用这种心理,选择良好的小朋友,驯服的动物和小布娃娃之类,以安慰他的寂寞,促进孩子诚恳、忠厚等优良个性品质的发展。

5.喜欢野外生活心理:大多数小孩子都喜欢野外生活,到室外去玩就欢喜,终日在家里就不十分高兴。不过小孩子的野外生活须以年龄为限。年龄较小的儿童,叫他们采采花、种种树,举行短距离的活动就可以了。年龄较大的儿童,便可叫他们采集标本,举行旅游活动等等游戏以增长他们的知识,强健他们的体魄,愉快他们的精神,使他们无形中得到许多好处。小孩子不论年纪大小,男的女的,都喜欢野外生活,做父母的要经常领孩子到野外去玩玩走走。

6.喜欢成功的心理,儿童做事喜成功,所以给儿童所做的事不可太难,使其灰心,以致下次不愿再做而且阻碍其进步。做父母的应创造条件,让孩子养成做事的兴趣及自信力,并使其每做一件事情都取得成功。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心灵咖啡网 wwww.psycofe.com 和本文网址。

版权所有:蚌埠求是心理咨询中心网站. 皖ICP备12018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