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8月7日,110米栏预赛中,刘翔在第六小组第四道出场,受到脚伤影响没能跃过第一个栏架,摔倒在地。刘翔在单腿跳向终点的过程中,来到最后一个栏架的时候,俯身深情亲吻栏架,以示告别。赛后的他右脚重伤已经不能双腿着地走路,预赛结束之后,终于在志愿者的搀扶之下坐上轮椅离开场地。
每天打开各大论坛,深爱刘翔并拥有国家荣誉自豪感的在喊我们挺你,部分现场见证人或业界相关人士纷纷讲述摔倒事件自己的推断,厌恶刘翔深信自己是真相的人已经给他扣上演员的帽子。这纷纷扰扰鬼神齐出的各路帖子每天以夹杂大量个人见闻强奸着人们眼球。事实上,刘翔受伤退赛的真正原因只有当事人知道,而他退赛受伤,真的对生活有那么大影响吗?为什么我们会对一个运动员有如此大的关注度,而在网络上甚至被吸引着在帖子中留下评论?我们关注的焦点不是刘翔退赛的真相,而是,你,为什么如此激动?
“沉默的螺旋”效应:附和比反驳更容易
--------------------------------------------------------------------------------
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依曼在研究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时,发现了“沉默的螺旋”效应。诺依曼认为,人们如果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的优势意见一致,就会积极地将它表达出来;而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观点属于少数人的劣势意见时,就会保持沉默,以免被孤立甚至受到来自群体的舆论压力。
这几天,你要是跟朋友聊天或打的时跟司机不侃刘翔,简直是out于社会!这根本就是假摔,我知道内幕巴拉巴拉巴拉……哎我本来是要做啥来着?殊不知,我们被大众舆论卷进漩涡。原本自己并没有那么在意这件事,不是吗?而所见全是刘翔时,就不由自主地被动关注甚至到主动了解并搜索“真相”,这,就是你在附和社会舆论,而所谓真相,你却不一定知道,却会花费你大量的时间,而原本,我们可以用这些时间看本好书,散个步做一些更愉快的事。
“群体极化”效应:形成极端观点
--------------------------------------------------------------------------------
当代美国法哲学家凯斯·桑斯坦在解释“群体极化”效应时说:“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心理专家份析认为,在网络群体的舆情传播过程中,群体成员缺乏直接进行面对面的现场讨论和交流,加上网上信息更新和交流的频繁,他们往往没有机会去深入思考,便根据舆论领袖或群体多数人的意见进行决策。如果此时意见领袖或群体多数人有偏激的意见,群体成员往往出于法不责众的考虑,加上有群体力量的支持,极易受到暗示、感染和同化,使原来的偏激意见进一步得到强化,直至出现极端化倾向。
此次舆论的两极化,很多人只是盲目跟随内心对刘翔的支持或者对所谓真相的出离愤怒就纷纷跟帖。平时也是,各种八卦爆料,你怎么知道网络后面的不是一条狗而就轻易相信他所说的韩寒只有168(四娘傲娇了)?在没有得知真相前或者没有做任何努力去搜索真相前,其实任何你赞同的都是你内心潜意识希望的或者下意识想接受的。网络让我们很多时候被动接受而不是真正思考。要知道,真正重要的内心,是不会因为外界而动摇的。一定要掌握好自己的心,才不会迷失在这个世界。
“网络舆论暴力”倾向:强大舆论风暴
--------------------------------------------------------------------------------
所谓“网络舆论暴力”,就是在网络传播中,部分网民以道德或情感审判的方式对某一事件、现象发表过激意见,导致大量参与者和围观者聚集而形成的具有煽动性、攻击性和侮辱性的强大舆论风暴。这种网络群体行为,往往通过激烈的言辞对当事人进行道德或情感的攻击,有时甚至把这种攻击行为延伸到现实生活当中,通过人肉搜索、恶搞和炒作等方式,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名誉权和个人生活空间,给当事人或相关人员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和伤害。
好吧,这样的心理每个人都深有体会不是么。比如《绝望先生》里长相可爱却不敢说话但是一有网络就言语刻薄的毒舌电波少女……扯远了。也许就是邻居家的那个文质彬彬笑容温和的白领小哥,回家后在网上大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