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公交车上的乘客比较多也比较拥挤。一位年青的妈妈带她六七岁的小男孩挤上了车,车子前进不久,妈妈想拉小男孩走到车后面相对不太挤的地方,小男孩站在一坐着的乘客旁边不肯离开,他的解释:“这个人快下车了”妈妈不解:“这么多人你怎么知道他要下车?”,“我看见他屁股动了一下”车到站后,情况果真如此,这个小男孩依靠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在拥挤的公交车找到了自己的坐位。
场景二:冬天,公共澡堂里,人特别少。一老人带一小男孩来洗澡,老人要把衣服放在靠近入口的地方,小孩坚持要把衣服放在离水池位置最近的地方。老人不理解,“这么多放衣服的位置,放哪里不一样?”小孩的解释:“这个地方洗完澡出来的地方近,受冻的时间就少”。洗澡的地方和放衣服的地方温差比较大,成年人考虑是“入口”和方便,而小孩子考虑的是“出口”和实用。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我们在自己孩子年幼的时候,有太多对自己孩子欣赏有加的事例和场景,感觉他们的思维与以上场景如此的接近。然而经过我们严格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磨砺之后,感觉他们又是如此没有个性、更没有创造性,真正的原因何在?
思考一:我们不应当忽视小孩子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古代就有伤仲永、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王勃做滕王阁序等少年天才,其思维和智慧令世人传颂,当今也有科大少年班、星光大道武东博之类的神童。我们也曾年青年少过,是什么让我们包括我们的孩子逐渐失去了创意和新颖?是我们本来就过于平庸,还是我们已经成了塑造平庸的工具和环境。
思考二:有一种关系需要得到真正的重视和构建。父母子女关系的维系与成长,作为父母亲,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孩子?是步人后尘成为应试教育的复制品还是牺牲品,有许多问题是虽然我们并不能做主,但我们可以思考。一个有健康心理和独立思想的孩子需要多种关系的维系。有多少孩子思想被我们无情的打击、扼杀萌芽里,当我们心目中听话、懂事、过规矩的孩子形象形成之后,注定我们将失去一些,或许是更多。这样的矛盾和困惑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言行。
其实带来的思考也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