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专栏文章 > 文章详细
孩子摔倒扶与不扶的正确应对
来源:蚌埠求是心理咨询中心  发布:2011-12-23  浏览:1000
 孩子摔倒扶与不扶本身不该是一个问题。一般来说,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摔倒,从本我层面来看,马上去把孩子扶起来,以解除孩子面临困境可能是大多数父母首要选择。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专业人士教育理念的植入,孩子摔倒扶与不扶确实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有人认为正确的选择是:不应当扶而应当在孩子摔倒的地方,弯下身去告诉孩子“我与你同在”,然后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以培养其自立自强意识,这听起来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个人认为这并不是最佳的选择,客观外部世界在主体的心理表象是有区别的,从父母和孩子的区别来看,父母不知道孩子摔倒后的主观感受,父母只能用自己摔倒的假设来推断孩子摔倒的可能需求,父母代替不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孩子也决定不了父母的主观选择,父母不能绝对的排除“自己站在旁边的不扶和鼓励行为”可能使孩子感受到被“愚弄”。既每个人面对的时空的现实世界与有客体表象的内部心灵世界是存在着客观区别。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可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我们只可能无限接近于最正确的选择。

     孩子摔倒扶与不扶至少与三个因素有关:

     一取决于有能力帮扶者与被帮扶者的客体关系是怎样的。既帮扶者与被帮扶者的关系是健康的、双向的和值得依赖的。良好的父母子女关系是影响扶与不扶的首要决定因素。从“百年修得同船渡”来看,“百年”是时间概念也是次数反应,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持续稳定的帮扶模式来建立,告诉对方彼此“同船”和“同一战线”的价值很大,需要彼此“同舟共济、肝胆相照”的尊重、热情、共情、积极关注和参与来促进关系的建立。而“渡”是双方共同的目标,需要用“渡”共同行动来实现。

      二取决于被帮扶者的主观能动性,要想方设法调动被帮扶者的内在动力。心理学上相信被帮扶者都有自我修复的内驱力,这一点很重要。然而,不同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是千变万化的,不同被帮扶者面对困难时的应对和反应模式也是不可预见的。在任何情况下,本我层面的自我防御机制作用是强大的,也是不可忽视的,需要重点处理的是阻抗。“上帝只助自助者”,这可能也是心理咨询的价值和源动力所在。一个自己不想好、不想改变的人是很难有办法的,哪怕父母的求助之心有多么强烈和急切。

      三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影响。个体的说要关注被帮扶者周围的环境、情景对他造成的影响是怎样的,是积极还是消极的,这一点要正确理解和合理使用。比如孩子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上摔倒,周围环境不允许他自己爬起,马上帮孩子站起来就显得非常重要。由此展开也不难理解《东方早报》的报道的大学生跳楼事件(8月23日下午,上海女大学生因感情纠纷欲跳下,围观群众认为该女子“在作秀”,有人不时向女子高喊:“跳啊,快跳啊。”还有人称,“她哪是在跳楼嘛,要跳就不会等到警察来。”“她怎么还不跳啊?”最后从五楼跳下摔成重伤),周围环境助推力远远大于本我层面的“我要活下来”求生内驱力和警察助救力之和。

      基于以上认识,就能正确处理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环境使人们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及精神分析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同认识,这很正常,但我们坚信:心理行业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对当前的心理咨询师来说,当务之急是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让社会看到确实可见的效果,这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版权所有:蚌埠求是心理咨询中心网站. 皖ICP备12018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