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专栏文章 > 文章详细
萨提亚学习体会
来源:蚌埠求是心理咨询中心  发布:2011-10-20  浏览:1102
 林琳
      萨提亚的家庭治疗理论给了我很多的启发,除了具体的操作技术外,重要的是得到了人生的指导,她的智慧犹如浩瀚夜空中一颗闪亮的星星,给在黑夜中思索和前行的人以希望和鼓励。
     萨提亚模式当中存在很多普遍的信念和原则,其中有几点对我印象很深刻。
1、家庭治疗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成为我们自己的决策者。
     我个人觉得,很多来访者在去咨询前往往抱着这样一个想法:希望咨询师帮自己做一个决定。比如,是否该分手,是否该离婚,是考研还是找工作等等。咨询师肯定不可以替来访者作决定,他所能做的就是暂时做一个拐杖,陪伴来访者走一段路,挖掘来访者自身的资源,唤醒来访者内心的力量,让他自己逐渐有能量做出选择,并且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我想这应该就是咨询的目标吧。
     2、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问题。
     3、大部分人会选择熟悉而不是舒适的方式,特别是面对压力的时候。
     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们会渐渐形成一种应对模式。比如,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有些人选择逃避,有些人选择应对。有人把应对方式分为两类: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策略和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策略。比如说,甲和乙发生了争执,两个人闹得很不愉快。甲采取的策略是:等情绪稳定后找乙交谈,消除两个人之间的误解。乙采取的策略是:用各种方法(比如,宣泄法、转移法等)调节自己的愤怒和难过情绪,让自己心情平静下来,不要太受事件本身的影响。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策略好不好,可能因人而异。有研究表明,采用这种策略的人得抑郁症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对于上面的两种应对策略,当人们习惯了之后,在面对压力时会习惯性的采用某一种方式,不管这种模式是否舒适,毕竟它是最熟悉的。比如,有人在心情不好时,习惯性的吃冰淇凌。即使他知道了这样做对身体不好,他仍然每次都会选择这样做,因为他已经形成了自动化的应对模式。
4、欣赏和接纳过去可以提高我们管理现在的能力。
     有时候我们对过去难以释怀,不能接受过去发生的一切。
 许宜铭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渐渐懂得感谢在过往生命中所曾经自认的所有缺点。我也渐渐地能够了解那些缺点是我为了要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为了要生存下来而学会的。慢慢地,我也懂得去感谢这些过去让我深深自责、我所讨厌的这些特质,谢谢它们曾经陪伴我走过了数十年的岁月。今天所有的一切,无论是有意识的、无意识的,都是生命最高的智慧所为你做的选择,此时你所呈现的一切面貌,都是生命的潜能为了生存下来所做的抉择,让你成为今天的样子,这不是你不好,而是在这环境、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已经做了你所能做到的最佳选择。”我觉得这段话对于人们欣然接纳过去是有帮助的。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位母亲因为儿子的突然死去难过不已,责怪自己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几年过去了,这种自责丝毫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强烈。我想这位母亲就是对过去的不接纳吧。
5、家庭治疗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更新人们的体验,并将他们从童年习得的、受限制的或是功能不良的应对模式中解放出来。
萨提亚认为“过去的经历会污染现在的知觉”。 许宜铭在他的书中用到的是“生命中的制约”这个概念,他认为生命的制约可能是因为一些很单纯的事件而起,而在当时,我们却因为那个事件受到伤害、痛苦。这样的制约还会移转到生命里面更多类似的地方。萨提亚模式给我们的启迪是:既不活在过去,也不否认或是消失过去。通过过去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学着改变自己的人生路线,为自己提供机能更加完善的生活
6、不是消除旧有的生活模式,而是增加新的内容使旧有模式转化为新的模式。
     比方说,与其与黑暗斗争,倒不如为它增加一些光明,在增加光明的过程中,黑暗也就消退了。与此类似,当我们为自己增加新的知识、新的感受和新的期望时,新的应对模式也就产生了。
     比如,给讨好者增加一些对自我的觉察,让他像关怀别人一样关怀自己。这就将旧的应对模式转变为包含对自我价值和平等性更充分体验的新模式。
     人们在一种模式中成长了那么多年,想要这种模式完全放弃是很难的。萨提亚的伟大之处在于她能从你认为不好的旧模式中发现资源。她并没有否定它,而是加入新的成分,使之成为更加表里一致的模式。
     这种观点与李子勋的观点非常一致。李子勋认为所有的痛苦都是有意义的,如果你能把它作为一种资源,它就会成为自身成长的契机。我记得有一次心理访谈,有一个女孩不愿接受自己内向的性格,希望能变得像其他同学一样开朗外向。作为一名咨询师,你是告诉她如何变得外向,还是告诉她如何接纳自己?李子勋让来访者转换了一个视角来看待内向性格,让来访者明白内向也是一种资源,就看你如何利用它。
     就比如林黛玉,恐怕再高明的心理咨询师也无法让她变成薛宝钗或者史湘云。假如你就是林黛玉,你真的想要变成薛宝钗吗?恐怕未必。
     6、家庭治疗的目标是: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和应对模式,提升自我价值感,做一个表里一致的人。
     7、萨提亚理论中的改变阶段
     整个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1)现状:在个人或系统的当前状态中,出现了对于改变的需求。
(2)引入一个外部因素:个体明确地向另一个人---朋友或治疗师表达改变的需要。
     在这个阶段,我觉得寻找到一个专业水平较高而且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是很重要的。如果遇到水平较差的,可能会受到一些伤害。他把你的伤疤一个个揭开,却没有能力为你缝合,你会变得比以前更痛苦。如果反复遇到这样的咨询师,甚至有可能使自己恋上伤痛,沉溺于伤痛中不愿自拔。
     在这个阶段,咨询师要探讨来访者对于改变的态度和预期。另外,也要检验改变中存在的障碍。
     萨提亚有一个很经典的案例。有一名来访者强调自己曾经寻求过所有改变体重的方法,但是没有一条是成功的。萨提亚最后问道:“如果你真的减轻了体重,你认为自己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呢?”来访者回答说,他可能无法控制自己与那些觉得她有魅力的男人之间发生性行为。由此看出,问题本身不再是简单的体重问题,而是一个处理来访者的幻想、恐惧、防御性部分、自我价值以及他的选择的过程。
     比如,类似这样的案例。不管咨询师如何保证,来访者坚持说自己有焦虑症或者抑郁症。对于这样的案例不妨也问一下来访者:“如果你真的得了焦虑症或抑郁症,你将会怎么样?”
(3)混乱:系统或个体开始从现在的状态中转变为一个不平衡的状态。
     这个阶段,对于来访者而言是比较痛苦的,对于咨询师也是最有挑战性的。来访者有可能出现阻抗,甚至脱落。所以咨询师一定要给来访者信心,让他看到改变的可能性和成长的希望。
     在萨提亚的理论中,阻抗被解构为对自尊的保护,保护尊严免于受到伤害。有一个很生动的比喻,阻抗就像在一个寒冷的房间里钻出温暖的被窝。比起离开被窝,我们或许可以让房间变得暖和。一旦我们感受到温暖、安全和可信,我们就会离开被窝,并且感到放松。
(4)整合:新的学习内容被整合,新的存在状态开始发展。
      在混乱阶段之后,可能会迎来一个更大的混乱,也可能会出现整合。来访者的领悟力很重要。领悟力强的人会很快进入整合阶段,而领悟力较差的人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
(5)实践:通过不断实践新的学习内容,新的状态得到强化。
      这个阶段,来访者的心情会愉悦的多了。它会尝试把领悟到的东西应用于实践,并从积极反馈中得到更大的信心。但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过去的模式仍然拥有强大的力量,要实践自己的新选择,需要发展出强大的支持系统。
(6)新的状态:新的状态代表了一个功能更加良好的存在状态。
       一个更好的自己出现了,他对自己更欣赏,更接纳。
8、成分干预技术
成分干预技术以六个自我问答式问题作为开始。这六个问题分别是:
(1)我听到和看到了什么?
我们通常用我们的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并由此形成“那是什么”的概念。
(2)对于我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一切,我给予什么解释和意义?
      例如,当帕特和苏第一次见面时,他既没有看她也没有与她握手。苏解释为他对自己不感兴趣。而实际上,帕特非常害羞,他认为除非被邀请,否则不可以与一位女士握手。
     通常我们对所感知的东西进行解释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致于我们的感知觉经常受到歪曲。而我们的解释经常建立在过去的习得经验和自我价感水平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过去的经历会污染现在的知觉”。我们如何将我们的感知觉从我们的理解和诠释当中分离出来呢?
(3)对于我所做出的解释,我产生了什么样的感觉?
      当苏做出上面的解释时,她体验到了被拒绝和无足轻重的感觉。如果她发现帕特的行为与他自身的害羞和不安全感相关,那么它也许会主动一些并邀请与他握手。
将我们所知觉到的从我们对它的解释中分离出来,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到还有其他可能的意义存在。
(4)我对自己的感觉有何感受?
      当苏体验到被拒绝的感觉时,她的感受是恐惧。
      我们如何感受自己的感觉,表明了我们对自己的感觉做出的某种决定或是判断。例如,我不应该这样觉得。如果感觉愤怒,就决的不应该如此。
(5)我运用了什么防御机制?
三种主要的防御机制:投射、否认和忽视。
投射 意味着将我们自己的责任转嫁到别人的身上。虽然减轻了自己的内疚感,但却放弃了责任感。 
否认 否认问题的存在,因此不用再去关注它或是对它负责。 
忽视 虽然承认问题的存在,去避免面对任何可能的改变。 

(6)我采用了哪些规则进行评价?
      家庭的一些规则会限制来访者的自我价值、约束他们的选择。 
 
版权所有:蚌埠求是心理咨询中心网站. 皖ICP备12018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