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专栏文章 > 文章详细
阿德勒:自卑、犯罪及合作
来源:蚌埠求是心理咨询中心  发布:2011-10-16  浏览:1101
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被誉为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一篇论述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并获得了很大的声誉。自卑感——阿德勒认为它不是某些人的专有感觉: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会感到自卑,自卑感深埋于人类文明文化之中。人在追求自我的发展以及个人的优越地位时,当遇到强大的对手或难以征服的环境,自卑感就会产生。“自卑感本身并不是病态”,关键是对自卑感的认识,克服和超越。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就是源于人对雄伟自然的震撼,对自身渺小的感叹。如果人类不甘于渺小,不甘于臣服,他们就必须积极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因此,自卑情结甚至构成了人类文明和日常生活的基础。
    导致自卑的因素很多,而自卑的“生活模式”往往可以追溯到儿童时期。有器官缺陷的儿童,被家长娇宠的儿童,被忽视的儿童,往往陷入自卑情结。被娇宠的儿童,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处处受人关注和照顾,一旦走向“合作的社会”,自我中心地位丧失,又没有及时建立与人合作的兴趣,内心必然失落无措。在多子的家庭中,排行对一个儿童的人格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排行最小的孩子往往被娇宠,而带来其他孩子的被忽视。被忽视的孩子会认为自己生来就是不被人关注的,以至丧失对自身优越地位追求的正常兴趣。
    有器官缺陷的儿童喜欢夸大器官缺陷的严重性和其所带来的不便。阿德勒举了这样的一个列子:肾管缺陷的孩子经常患有夜尿症,虽然这种器官的缺陷不足以造成夜尿症。但是夜尿症或者其他的一些“病症”,使他们备受父母的关爱。因此,父母的焦虑就成了他们追求自身优越地位的途径。自卑感并不影响一个人的生活,相反,他也有自己的“生活模式”,跟正常人所不同的是,这种“生活模式”无意也不能解决他所面临的难题。他的自卑感也不会显然地表现为“低头”,“害羞”或“沉默”。有些人在公共场合对人傲慢无理,喜欢大声喧哗,而这个人极有可能是存在严重自卑感的一类人。这就是自卑感的“奇特”补偿机制。
    梦的解析有助于我们洞察这一类人的心灵深处。梦,对于个人的意义是什么?阿德勒认为梦不过是人类“生活模式”的继续和加强而已,虽然梦采取的是比较奇特的形式。梦依然是某人现实人格的延续,在梦中,他不可能变成另外一个人。自卑者在梦中会体现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这种方式依然在逃避生活难题。这种梦的认识观显然不同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发现了梦用来揭示被压抑的潜意识的语言,但是产生这种语言的能量,他往往归结于****“力比多”。阿德勒和弗罗姆都抛弃了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弗罗姆就认为梦反映的内容并不都是被压抑的,梦常常充当人的“良心”,暗示人的正常行为方向。在弗洛伊德那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的普遍的梦的象征词汇,比如:“女性生殖器以一切有空间性和容纳性的事物为象征:如坑和穴,罐和瓶,各种大箱小盒及橱柜,保险箱,口袋等”。阿德勒虽然师承弗洛伊德,却提倡“个体心理学”。他认为每个做梦者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语言,因此他无意于用“普遍“性的列子或象征词汇去解析一个个具体的人和一个个具体的梦。每个做梦者的秘密都有待于解梦者的观察,分析和努力。
    犯罪也可以看作是自卑的合理发展。抢劫犯或者杀人犯,他们具有常人所没有的胆量和能力,但阿德勒却认为他们是属于最怯懦的群体。阿德勒研究罪犯的儿童时期的“生活模式”,发现他们很多被娇宠或被忽视。他们从小就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对社会分工工作缺乏应有的兴趣。他们也追求自身的优越地位,但通过的却是一种错误的方法。他们以杀人,躲避警察的追捕为成就感,以拥有多个女朋友作为自己优越地位的体现。尽管这样,他们仍然是怯懦的:他们无法与常人合作,一次又一次逃避生活中真实的难题。
    阿德勒认为人的生命存在三种使命,其一便是:“我们并非人类种族的唯一成员,必然要和他人发生关系。为   自己的幸福,为人类的幸福,每个人都要和别人发生关联。”这就是人的合作与奉献精神。对犯罪和自卑的预防,可以加强儿童阶段的合作精神的培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具有不能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但是,阿德勒对学校教育寄于更多的厚望,因为越来越多的孩子可以接受学校教育了。学校的老师应该像父母一样不偏不倚地关心每一个孩子,并且应该具备心理学家的素质。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是很重要的,因为这可以预防某些孩子的嫉妒和自备。鼓励每个孩子的特长发挥,通过学生相互间的团结合作,得到进步和快乐。相比之下,看看我们的教育吧:孩子们拥挤在课堂里,学生和老师都成了追求分数的机器。这种教育成了极端自私者和病态自卑人格的最佳温床。
    阿德勒强调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否定“基因决定论”。物理学家的孩子长大后并不一定就是物理学家,而很多音乐家的父母都是乐盲,这就证明了人的后天可塑性。器官缺陷也并不必然造成自卑,阿德勒自己就是一个榜样。他从小体弱多病,患有驼背,行动不灵活,但是他自强不息,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精神病学家。自卑既是一种能量的限制,又蕴涵着巨大的能量。有些人被自卑限制终身,有些人却因为自卑感而激发巨大的潜能,对社会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关键是人们怎样去认识自卑。自卑者需要周围人的关怀和鼓励,自卑者本身也应该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模式”以及追求优越地位的方式,转移“自我兴趣中心”,培养社会合作精神,把对他人的奉献最为自己的生活目标——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肯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版权所有:蚌埠求是心理咨询中心网站. 皖ICP备12018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