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性是人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在我们生活的内外环境里,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刺激,有些刺激对我们的感官是不适宜的。它们超出我们感受的限度,因而不能引起我们的感觉。
但即使是适宜的刺激,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引起感觉。我们感觉不到落在皮肤上的尘埃,听不到远处手表的滴答声,这是因为它的刺激强度不够大。要想引起感觉,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量。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感觉阈限,指的就是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感受性可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从无感觉到感觉产生,例如从看不见到看见、从听不到到听到、从尝不出味道到尝出味道两者之间刺激强度的精确数值。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绝对感觉阈限的值越低,绝对感受性就越高。反之亦然。
人的各个分析器的感受性是不同的。其中视觉分析器的感受性特别高。只要有2-8个光能量子落到视网膜上,人便能看到光亮。这意味着人能够在完全黑暗中看到27公里外一支点燃的蜡烛。人的嗅细胞对于相应气味的阈限只要8个分子,而要引起味觉,所需要的分子数要比嗅觉高25000倍。
感觉阈限因刺激物的性质和机体的状况而不同。绝对感受性在人的一生中也不是一成不变。
差别感受性是对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用差别感觉阈限度量。感觉所能觉察的两个刺激间的最小差别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也叫最小可觉差。
对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在1846年发表了对举起重量的最小可觉差的研究成果:即刺激的增加量除以最初刺激的强度是一个常数。不同的刺激该常数(也被称为韦伯比例)也不同。1860年,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假设:每个最小可觉差代表一个感觉单位,大的感觉可以作为许多感觉单位的总和;每个最小可觉差的主观量都是相等的,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以用感觉随着刺激强度变化而变化的总和来表示。他运用积分运算,得出了公式: S=Klgi+C, 其中S为感觉,i为刺激强度,K、C为常数,感觉的大小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