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6日 08:45 蚌埠日报
对于家有高考生的家庭来说,高考无疑是头等大事。然而,眼看着高考一天天临近,不少家长发现,和孩子沟通似乎越来越困难。5月25日,记者在走访了我市多家心理咨询机构后了解到,进入四月份以来,因为临近考试而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和家长比平时明显增多。蚌埠人网站www.bbr.cn
焦虑者往往是优秀生蚌埠人网站www.bbr.cn
小常是我市一家省级示范高中高三学生,平时成绩优异,高考目标也早已定下了北京一所重点高校。然而他在刚刚过去的三质检中发挥并不理想,全校排名下降了近50名。从那以后,他的情绪就一直不稳定,担心自己的这种状态会一直延续到高考。这种焦虑情绪不仅影响了他的学习,也使他的免疫力下降,自三质检后似乎总是生病,情绪更加不稳定。蚌埠人网站www.bbr.cn
“产生焦虑的往往都是些学习优异的学生,他们的责任感很强,不少人甚至把高考看成改变家庭命运的唯一出路,这让他们心理上承受了太多压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赵巧玲告诉记者,学生在三质检前后,对自己的位次已经心中有数,这时候成绩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对他们心理产生影响,“学生首先要学会自我减压,同时要认识到,高考虽然很重要,但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一定非要走高考这条路。”蚌埠人网站www.bbr.cn
很多压力来源于外界蚌埠人网站www.bbr.cn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考生的压力其实并不是来自高考,而是来源于外界,“考不好大家会怎么看我”,“如何向父母交代”,“考不上名牌大学将来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等等,都是考生的压力源。其中,来自父母的有形和无形的压力对考生影响最大。赵巧玲告诉记者,很多家长会认为,考前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最为重要,因此在家连说话都不敢大声;有些平时忙于工作,很少顾家的父母突然开始接送孩子;还有些家长平时对孩子要求严格,考前却突然改口,把“考不好没关系”挂在嘴边。“这些做法适得其反,虽然言语上没有表示,但在行动上却给了孩子强烈的心理暗示——‘给了你这么好的条件,再考不好就辜负了我们的期望’”。赵巧玲建议,这个时期的孩子本来压力就大,对外界十分敏感,家长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后,给他们造成不小的压力,所以除非孩子自己提出来,生活上的照顾不要有太多变动,一切像平时那样就好,家长首先要学会坦然处之。(文/陈春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