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 梁红玉
前几天遇到一个朋友发生了一件事使我感触很深,现与大家分享。有一天我遇见了朋友和他的儿子,我与其儿子有眼神以及面目表情的交流,这时朋友对着身后的儿子说:“喊叔叔了没有,要懂礼貌”,朋友的高中生儿子当时很尴尬。
作为家长,遇到自己熟人时孩子能问声“叔叔好、阿姨好”,是件很有“面子”的事。为此目的常不惜采取“威逼利透”,这让孩子感觉很难受,其结果可能使孩子失去交流的主动性,更不知道为什么要问候。
第一层价值,注重“父母感受和快乐”。只考虑自己孩子问候了别人,自己很高兴,至于其他则不再考虑。当今社会这样的父母很多,孩子问候别人是有礼貌、有家教的展现,更多的是对父母的肯定,孩子成了家长的“作品”,不考虑孩子感受。作为孩子知道,问候陌生人自己父母很高兴,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向他人问好?为什么要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这样的父母坚信:好孩子是教出来的,注重引导,但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孩子痛苦的基础之上,并不值得提倡。
第二层价值,注重“孩子感受和快乐”。有些父母认识到了第一价值,能考虑和照顾孩子的感受,不过分难为和强迫孩子,放低了自己的感受。但放任孩子任其自由发展也不是好办法,当今小孩很难自发形成问候别人和与他人交流的习惯,正确的引导还很有必要。
第三层价值,“孩子和父母的感受和快乐并重。中国乃礼仪之邦,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知书达理”,这是人之常情,也很正常。需要理解并实践第一、二层价值,更要注重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意义和内涵,让孩子产生问候别人的源动力,真人从内心理解并做到问候别人。树立了这样的价值观,方法则无所谓强迫还是引导,能真正被孩子接受并融入才是至关重要的。
其中原因在“弟子规”讲的非常清楚、也非常明白。教育孩子,不仅仅是让孩子背诵弟子规,作为父母,更要先学、先理解弟子规的内涵,才能影响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