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专栏文章 > 文章详细
家庭生活与孩子教育
来源:蚌埠求是心理咨询中心  发布:2011-04-16  浏览:1253
教育孩子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想,不只是分数,是成绩,是在校表现,而是他的人生是否成功快乐轻松满足,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想必各位都会同意。
  那么一个人的一生是否成功快乐轻松满足,又主要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让我举例说明。
  奥巴马成为今天举世瞩目的政治明星,你可知他的成功来自于他的家庭?因为他有一个坚强而又有爱心的白人妈妈。奥巴马与黑人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前后不超过一个月,是妈妈一个人把奥巴马抚养长大,教育成材。妈妈的信念和言行深深地影响了奥巴马,他从妈妈那里学到,人的肤色并不重要,不管是白人还是黑人,人们都拥有爱而且渴望爱。我们看看妈妈耳濡目染给奥巴马的一些正向信念如何在竞选的关键时刻帮助了他:
  有人挑战说,你太年轻了!奥巴马没有否认,没有退缩或逃避,而是说,是的,我还年轻,但年轻就是力量。
  有人不屑地说,你是个黑人,根本没有资格做我们的总统。奥巴马坚定地说,是的,我是个黑人,但世界上没有白人的美国,也没有黑人的美国,只有一个美利坚合众国!
  有人说,你连政治游戏规则都不懂。奥巴马回应说,是的,我的确不太懂,但我正好可以挑战不合理的游戏规则。
  有人说,你没有经验。奥巴马回应说,是的,我没有太多的经验,但经验来自哪里,来自过去,而对于未来,没有任何人有经验,如果你们对美国的过去非常满意,那么你们就选有经验的人,如果你们还不完全满意,就选我,美国需要变革!
  奥巴马的父亲是个肯尼亚人,到美国留过学,读到博士学位。但回国后郁郁不得志,渐渐变成一个酒鬼,穷困潦倒,最后早早地死于酒后驾车。看看奥巴马的成长经历,父爱其实是严重缺失的,家庭生活也是动荡不安的,正因如此,奥巴马在青春期的时候也曾非常痛苦、迷茫和空虚,甚至有过吸毒的经历,像其他美国年轻人一样也曾严重迷失过。幸运的是,他有一个阴阳平衡的妈妈,还有一个既有爱又懂教育的外公,弥补了他父爱的不足。
  如果你去研究一下,你会发现,孟子、王曦之、毛泽东、朱德、宋庆龄、林肯、比尔.盖茨、陶行知、杨振宁、最新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等等太多伟大的人物,都有伟大的父亲或母亲,都生长在一个不一样的家庭,你是不会觉得意外的。
  反过来,为什么迈克尔.杰克逊拥有在音乐领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功,拥有登峰造极、无以伦比的影响力,也用慈善的方式帮助了那么多的孩子,可同时他也非常空虚堕落,甚至臭名昭著,最后英年早逝?事实是,这个左右世界流行风尚的富可敌国的国王,原来是个没有丝毫安全感的乞儿;这个给全世界带来快乐的人,原来是个最不快乐的人;这个最有童心的大人,原来是个没有童年的人。如果我告诉你,这一切都与他的原生家庭,与他的父亲,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关,你吃惊吗?
  影视歌三栖巨星张国荣深受亿万观众爱戴,已是极致成功了,为什么他却以那样的方式早早结束生命?因为他不快乐,他觉得自己没有资格活,越是成功,就越是感觉没有资格,因此就越是不快乐。而他没有资格活的信念的根源却来自于他的家庭和他早年的生活,你相信吗?因为他的父母婚姻不和,他从小就未与父母生活过,感觉自己可有可无,不被需要,并亲眼目睹了三个比他年长的孩子的离世。
  为什么很多人努力一辈子都不成功?为什么有的人在外在世界空前的成功,可是内心却永远无法经历真正的快乐轻松喜悦满足?为什么很多人拥有几辈子都用不尽的财富,可是内在却一直像个乞丐,一直有一股力量逼迫他不断努力,不能停,甚至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和健康,直到做死?为什么很多人成功以后会如流星一般瞬间殒落?为什么很多人拥有了一切以后,却做出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等在外人看来无法理解可笑至极的举动?
  如果这一切都受他的父亲、母亲、家族以及他从小到大的家庭生活的严重影响,你又做何感想呢?
家庭生活与孩子教育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的家长一提到教育孩子就感觉高深莫测,仿佛是自己根本无法企及的独特学问,从而敬而远之;也有的家长一提到教育孩子就感觉非常简单,“嗨,不就是管教孩子嘛!”,甚至认定可以任由自己想怎么来就怎么来。也有的家长认为生活是生活,教育是教育,生活中可以随心所欲,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而教育孩子时却要一本正经,正襟危坐,把两者割裂开来。但根据我的观察,生活中的每一点一滴的积累就是教育的过程,家庭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对孩子成长都有影响力,父母是孩子第一任和终身的老师,家庭生活和孩子教育是根本不能被割裂开来的,孩子今天的表现正是日常家庭和学校生活这个因经过不断的点滴累积所形成的果。
  
  接下来,我来提出一些问题,分析一些案例,看看家庭生活是如何相互影响孩子教育的。
  一、“为你好”式的爱真的对孩子有好处吗?
  多少父母为了孩子能有美好的未来,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实际状况和个人意愿,不惜离开自己的孩子到外地工作,不惜把孩子送进昂贵的寄宿制贵族学校,不惜千方百计送进名校甚至送到国外,还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冒名顶替,行贿送礼,只要孩子能够升学。真可谓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可这是样的“为你好”真的对孩子的一生就一定有好处吗?
    案例一  有一位女企业家,她曾与其他两个人合伙开了一家公司,自己任营销副总。她的先生在外地工作,儿子在上海一家贵族学校读书。她把儿子放到上海读书远离自己,一是因为儿子现在所在的学校条件非常好,可以为孩子将来出国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担心自己一个人照顾儿子与工作之间无法兼顾,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儿子的将来好,尽管她的心好撕扯好分裂,经常要在三地之间来回奔波,也经常一个人想念外地的儿子而暗自落泪,但她告诉自己,我是在爱儿子,是为儿子好,一切都是值得的。
  但是,渐渐地,她发现有问题了,因为儿子开始慢慢地不再开口叫自己妈妈了,也不再与自己有太多亲近的举动。这令她非常难过,非常心痛,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怎么竟弄成了这个样子。这个时候,她无意间找到求是心理咨询室,认识了我们,开始学习亲子教育,我们也推荐她上了很多心灵成长和爱的关系的课程。学完以后,她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和家庭所带给孩子的深深的伤害和影响,于是,下定决心马上开始应用所学到的东西。她开始给儿子写信,给儿子真诚的道歉并保证改正,邀请儿子监督提醒,不再逼迫儿子一定要叫自己妈妈,为拉近心的距离,两个人还互相起了个可爱的绰号。渐渐的,母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儿子开始不再敌视妈妈。这位妈妈真是有行动力,她马上又决定不惜任何代价都要与儿子一起生活,很快着手给儿子在蚌埠落实了学校,令她倍感欣慰的是儿子在回到她身边后学习成绩一直攀升,现在在整个年级组都名列前茅,而且与父母的关系也非常好,她的先生也从外地调回了蚌埠,一家人现在生活得其乐融融。
当初看似根本没有希望解决的问题,却一一地得以解决。看来,不是事情的复杂让我们害怕,而是我们的害怕和犹豫让事情变得复杂。我在这里提醒一些家长,不是你没有能力把孩子带在身边,而是你的害怕、犹豫和恐惧,你的不想,你的意愿不够使得你看起来好像根本没有能力。当你认识到你与孩子的分离会对他有多大的不良影响时,你就有能力有办法了。
 案例二  有一次一位非常焦虑的女士找到我们,告诉我们她的儿子原先在怀远老家读书,后来为了让儿子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她和先生商量,多年前就把儿子转学到了蚌埠。原来他的儿子哪里都好,成绩也一直非常好,就是自从转学以后就开始不爱读书,学习越来越跟不上了。高考越来越近了,无奈之下,她辞了工作来到蚌埠陪读。可情况仍然不容乐观。通过与他儿子接触,我们发现这个孩子情商非常高,积极主动,会关心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格外招人喜欢。  我们分析他的情况是因为从小离开了父母,感觉自己不重要,转学当时既有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压力,又无法随时与远在老家的父母沟通,是心情影响了成绩。
  于是,我们从他的优点入手,逐步解决学习问题。引导他父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经常带他和其它同学一起去打篮球,去溜冰,去K歌,因为这些是他的强项。还利用假期带他到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大学参观。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引导他重视学习,父母试着和孩子交心,让孩子理解父母。妈妈在意识到孩子问题的原因以后,也开始深刻反省,改进对待他的方式。过去,只要看到他无所事事,不学习,浪费时间,妈妈就受不了,就发脾气。妈妈通过咨询学习了如何控制情绪以后,每当她感觉忍无可忍或感觉即将要与儿子起冲突时就跑到楼下冷静一下或给我们咨询师打电话,再回去处理。终于父母的良苦用心,让孩子开始发奋用功,后来他顺利考入上海财经大学,还做了学生干部,大一的时候就准备入党了。
  案例三  有一次我们咨询室接待了一位留守儿童的母亲,当时她痛不欲生。她有一个儿子,在他两岁时就开始交由外公外婆在老家带养,父母则南下深圳打工挣钱,希望为儿子的将来创造好的条件。母亲万分思念儿子,偶尔回老家的时候,就给儿子带回一大堆的礼物,儿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或者给儿子很多钱,典型的精神不够,物质来凑。但妈妈非常容易情绪化,心情好的时候,儿子长儿子短地叫着,又搂又亲的,心肝宝贝似的,但转脸心情一不好,就对儿子恶语相加,滚,去死,后悔生了你,等等都骂得出,像对待仇人似的。这种爱是有条件的爱,把孩子当作宠物,顺自己心就爱它,不顺心就另外一副面孔。妈妈没有读过几天书,至今仍对错过读书的机会耿耿于怀,对自己很不满意,于是就格外强调孩子的学习和成绩问题。每当因为儿子成绩不理想而双方闹矛盾时,她就把为儿子买礼物花钱的事提出来戳儿子一番,骂儿子没良心,儿子气得咬牙切齿,觉得妈妈的爱太虚假,她其实只爱分数。有时,儿子因为沉迷网络不去学习,双方矛盾闹到极致时,儿子竟会发出把妈妈掐死或杀掉的咆哮。每当此时,妈妈就感觉痛不欲生,欲哭无泪。
  其实,这位妈妈不懂,从小与父母远离的孩子,不知经过了多少次对父母爱的渴望和失望,经历了多少的遗弃感、无价值和心碎,积压了多少的怨气和愤怒,尽管父母已经尽力用物质去做弥补,但物质不等于爱,尽管交给了无微不至关爱孩子的外公外婆,但没有人可以取代父母的地位。父母给了孩子生命,他们是孩子心目中的神,孩子与父母联结的管道是他与社会联结的管道,他只有信任父母,才有可能信任周围的人和社会。
  案例四  记得有一次,我到儿子所在的幼儿园去找儿子,老师请我帮她看看一个孩子是什么情况。她把一个快到三岁在读小班的孩子带到我的面前,然后问他叫什么名字。可是孩子却根本讲不清楚自己的名字,老师事后告诉我这种情况在小班是非常少见的。然后老师又把他抱在怀里,继续问他妈妈呢,妈妈去哪里了,你想妈妈吗,他还是不出声,当老师连续问到三遍以上的时候,我发现眼泪已经在孩子的眼圈里打转了。事后我得知,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已经去了国外,然后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年纪大了的老人很少讲话,为安全起见,更很少带孩子下楼活动,所以孩子错过了语言智能发育的最佳时机。我猜想,这个孩子的父母到国外打拼,也许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孩子好,为了爱孩子,为了给孩子在将来提供更好的条件,但这位妈妈如果知道她的孩子是如此地渴望她相信她需要她,不知会做何感想?可是有多少父母想当然地认为,那么小的孩子,她懂什么?!
儿童教育家卡尔.威特认为,母亲的工作不能由旁人代替,孩子的教育必须由母亲承担,把自己的孩子托给他人,恐怕只有人类才这样做,这种作法有失天性。在整个的动物界,只生不养的动物就很少,但有一种,竟然是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实,更可悲的是这些为人父母的出发点竟是为了孩子好,为了爱孩子!
 在这里我要向家长呼吁,不管你是在外打工,还是求学,不管你是再忙再累再苦再难,都要想方设法把你的孩子带在身边,一旦错过,不知要付出多少代价都无法弥补。
 
  案例五    有一个在养父母家中长大的妈妈,来到我们求是心理咨询室求助。在她很小的时候,家中条件艰苦,兄弟姐妹多,读书都读不起。当时父母有一个好朋友,是做大队干部的,生活条件很好,但没有孩子,就希望能够把这个妈妈要过去。父母经过商量,觉得一来女儿会有更好的生活,吃得好穿得好,二来将来还有条件读书,而且是自己知根知底的好人家,因此就同意了。但她死活不愿意,哪有一个家能取代自己的家,哪有一对父母能取代生身父母啊!后来,父母连哄带骗地把她送过去了,但她隔三差五就跑回自己家来,再不肯回去。每次都是父母连哄带骗、软硬兼施地把她送过去。有一次,她跑回来以后,任由父母使出各种手段,她就是死活不肯再回去了,并跪在地上向父母哀求。父母也心软了,含泪向孩子保证绝对不再送孩子回去了。于是,她放心地满足地睡着了。
  但是当她醒来的时候,她发现还是睡在养父母的家里。从此,这个孩子沉默了,再也没有往自己家里跑过。
  孩子理智不成熟,他们只重感觉不重事实,这样的经历,根本无法让幼小的孩子感觉到父母用心良苦,父母是爱她,是为她好,她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相信。她经历的只有被遗弃的感觉,感觉自己是没有用、无价值、不被父母要、不够好、是多余的,伴随着巨大的心碎,足以影响孩子成年以后的人生。
这个妈妈后来结婚了,可是总是缺乏安全感,总是感觉自己没有价值,有可能会被先生遗弃,因此总是像个女强人,要和先生竞争比较,证明自己有价值,同时,也总是担心、怀疑自己的先生。这种婚姻自然无法长久,分手后多年一直一个人带着儿子,可是又总想操控儿子,结果弄得儿子又多疑又敏感,到最后连学校也不肯去,为此她妈妈非常痛苦,和我们讨论过很多次。
童年的不幸是一个人最大的不幸,童年的创伤足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甚至他的家族后代。
 
二、提醒孩子“你不够好”能让他变好吗? 
很多父母喜欢制造孩子的内疚感,让孩子感到难堪、刺痛、“我不好”,他们以为这样可以促使孩子改变。所以,他们喜欢把话反过来说。明明希望孩子快,偏偏骂孩子慢,明明希望孩子聪明,偏偏骂孩子笨,明明希望孩子变好,可偏偏专门挑剔孩子的不好。根据我的观察,这样做,没有任何好的效果,反而破坏了亲子关系,因为被指责的时候,孩子心门一关,全身长刺,开始逆反、对抗,连丝毫改变的意愿和能量都没有。因为孩子身上的缺点、短处、毛病和不足是与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还有学习兴趣是共生一体的。我们误以为如果将孩子的毛病一一挑完,一个完美的高大的好孩子就会出现,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所以,老祖宗早就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还有的父母想当然地喜欢拿自己的孩子的不足和其他孩子相比,甚至当着众人让孩子羞愧,以为这样孩子会看到自己的差距,会更有改进的目标和动力。其实,这样的无心之举,不但不会收到预期效果,甚至还会给孩子带来无法预计的影响。
案例一  有一位女士从小被妈妈指责不如姐姐学习好,被要求要向姐姐的标准看齐,因此她感觉很不公平,妈妈看姐姐哪里都好,看自己哪儿都不行,因此她感觉妈妈就是只爱姐姐,眼中根本没有自己,根本不爱自己。在这种比较之下,她经常产生竞争和嫉妒的心态,经常会胡思乱想,如果没有姐姐,姐姐不在了,就好了。所以,她小时经常会问妈妈,如果只能有一个孩子,妈妈是要她还是要姐姐。就在她考大学之前,她产生了一个报复妈妈的疯狂的想法,妈妈你不是因为姐姐学习好才格外器重他吗,那么我也要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证明我也行,然后自杀,我要让你遗憾终身!而她的姐姐在21岁时,竟然因故真的离开了人世。从此,她感觉是自己咒死了姐姐,自己是一个罪人,既对不起姐姐,也对不起妈妈。她哭得痛不欲生。她把自己关在罪人的监牢里面太久了,根本无法奢望成功幸福的人生。
通过心理咨询,我们帮她做了从未有过的清理和释放,解放了她自己的内疚和自责。这种自我批判、攻击和惩罚,如果不能解脱,等待她的将一直是沉重的人生,因为罪恶感只会吸引攻击和惩罚,内疚只会让自己不自信,想方设法要在人群中躲起来。在把她与父母进行关系整合时,她又是泣不成声,与妈妈有太多爱的误解与隔阂,她曾经以为妈妈不爱自己,并找出证据认定那是铁定的事实,甚至想出疯狂报复的方法。而妈妈说出只是无心地拿两个孩子做了比较,要求她像姐姐一样,希望她变得更好,而那是恨铁不成钢的爱。
 
案例二  有一个孩子的爸爸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出身一步一步奋斗到某证券公司董事长的位置。爸爸忙于工作和应酬,又热衷于高尔夫球,就是很少与家人在一起,与孩子在一起。于是,爸爸就抓住难得在家吃晚饭的时机,在饭桌上给儿子讲一通又一通的大道理,讲自己是多么了不起一步步奋斗过来,而儿子是多么地不争气,让自己丢脸。这种让儿子内疚的做法并没有收到他想要的结果,这个孩子当时根本就不爱读书,甚至作业都不肯完成,妈妈不允许玩电脑,就生气砸电脑,摔东西。内疚的孩子,没有能量,如何优秀?
 
 三、一定要给孩子脸色看,他才能改吗?
  多少做父母和老师的都根深蒂固地认为,当孩子表现不好、不够努力或犯错时,就是要给他教训,给他脸色,让他难堪,只有如此,他才会觉醒,才有可能进步。可事实当真如此吗?
案例一   2007年下半年,外地的一对父母带着他们的儿子来到我们求是心里咨询中心。孩子母亲最近发现这个男生垂头丧气,心事重重,好像不太对劲。孩子爸爸是某大学的教授,妈妈是某医院的医生,孩子读初二。这个孩子非常聪明,长得也相当帅气,只是因为纪律不好在学校不太被老师欢迎和认可。不久前,儿子和他的一个同学闹了矛盾,忍不住在QQ上骂了对方,结果对方把他骂人的聊天记录打印出来,上交给了老师和学校。学校认为事件严重,性质恶劣,一定要给孩子些“颜色”,决定给予孩子全校通报批评。班主任老师要求他上台做检查,他以为矛盾双方都会做检查,结果当他第一个做了检查之后,发现再没有第二个人做检查。因此,孩子对学校和老师充满抱怨,甚至怀恨在心,认为老师处事不公,欺骗了自己,于是,总想报复班主任,根本无心学习。让孩子继续呆在原学校,孩子很痛苦,还可能有意外,为平复孩子情绪向学校要个说法,学校又不予理睬,被处分后想转学又不容易被好学校接收,因此,父母为此焦头烂额,甚至还想聘请律师打官司。在这种情况下带着孩子找到了我们心里咨询室。
  咨询师通过与孩子单独面谈,首先肯定了在他身上发现的优点和长处,并且采用了共情技术,聊起咨询师自己在初三以前不认真读书的那段日子。接下来,看着他的眼睛,问了他一个问题,“你长大想做什么?”在他回答以后,又问他,你应该怎么做、做什么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是努力读书还是报复老师?他说并不想报复老师,只是感觉老师不公平,欺骗了他,让他丢了面子。我问他希望老师怎么做?他回答希望老师给他赔礼道歉。我问你让老师给你赔礼道歉的目的是什么?他回答为了证明老师是错的。我问你想证明老师什么地方错了?他说老师瞧不起他,对他不公平是不对的。我说可能有另外一种更好的方法证明老师错了你要不要听?他问什么方法?我说这种方法就是你努力学习,好好争气,用表现和成绩证明给所有人看,让老师和其他瞧不起你的人跌破眼镜,以此自然地证明老师对你是“看走眼”了,他错了。当然,你也可以用等老师道歉不然就报复的方法,但那只会让周围的人认定老师那样对你是没错的,你显然就是个不懂事、扶不起、爱报复的坏孩子。他听完后,若有所思地说愿意选择前面一种。咨询师马上伸出大拇指,赏识他太棒了,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智慧,果然是我一眼就看出的好孩子,并立即与他击掌为誓,期待他捷报频传。
  他的爸爸后来告诉我,在谈完话以后的一个学期之内,他的成绩在全年级组进步了七十多名,让老师刮目相看。2009年的夏天,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市重点高中。
  案例二   有一天,一位母亲带着她14岁的儿子来找我,问题是小学时绝顶聪明的儿子上中学后根本不好好学习,心情压抑,经常逃学。经过闲聊,我们知道了症结所在。原来,他的班主任老师曾经当众严厉地批评过他,还把他的班干部职务给撤了,此事让他一直耿耿于怀,感觉老师瞧不起他。他就故意和老师对着干,你说东我就偏往西,你让我学习,我就偏不学。经过交流,孩子意识到原来老师是来帮助他的天使,尽管是身着“黑衣”的,老师这样对待他就是看到他还可以做得更优秀,而且和老师对着干,荒废学习,其实不是在对抗老师,而是在糟蹋自己,因为老师会继续做老师,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旦错过就永远回不来了,自己如果荒废了,更证明老师那样对待自己没有错。最后,这个孩子完全搞懂了,不停地念念有词说,是啊,我犯傻了,我上当了,边说还边用手掌拍打自己的额头,当时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一股强烈的血色涌上了他的脸,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咨询中我们发现,像这样犯傻的不只个别的孩子。孩子理智不成熟,孩子喜欢哪位老师就喜欢那位老师所教的功课,不喜欢哪位老师就故意不学哪门功课以作为对抗和报复,孩子与老师的关系直接决定了孩子功课上的表现,这就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对教育效果的直接影响。关系的威力大过教育。
我国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现在想来,实在是千真万确,精僻至极。 
 
版权所有:蚌埠求是心理咨询中心网站. 皖ICP备12018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