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学生家长的话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钱 刚
心理学知识博大精深,任何人进入这个殿堂都不会空手而归。面对信息繁杂的社会,怎样孩子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去建构自己美丽的人生,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是怎样才能做得很好呢?学习心理学的知识,使用心理学的知识,就可以做一个智慧家长!现把与孩子成长相关的几个心理学名词和我的理解写在下面,希望可以对家长有所帮助。
一、自尊和自信
大家一定很熟悉我说的这两个概念。但自信的产生和培养不象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有的家长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相比:“你看,人家多能干,你只会玩!”家长们知道,这么一句评价,就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自尊都没有,哪里还有自信呢?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也是最脆弱的,需要家长们细心呵护。如果家长长此以往地批评、训斥、贬低自己的孩子,那么他就会变得自卑、狭隘,并且还有可能形成心理障碍。
因此,我们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每个孩子各有特点,不能用别的孩子的长处来比自己孩子的短处,更不应该因此全盘否定自己的孩子。只有保持了自尊,才谈得上培养孩子的自信。而自信是孩子取得成绩、获得成功的最主要的心理品质。
自尊如此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的自尊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他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关于自尊的经典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
根据这个公式,增大成功和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自尊。成功不是很容易,但我们可以让孩子降低对学习的期望值。这样一个小的成功就可以让孩子欣喜不已。而一些小的成功的堆积就会是很大的成就。
有这样一则故事,讲述的是一位母亲如何教育她儿子的。或许能给各位家长一点启发:
这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她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只能坐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说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你就会超过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彩,沮丧的脸上也一下子展现了笑容。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散会时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就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后来她儿子如愿以偿的上了重点高中。高中毕业后,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
二、态度
美国著名的军事院校――西点军校有一句名言“态度决定一切”。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关键是你的态度问题!你对事情付出了多少、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有这样的一个例子,可以充分说明这点。
三个工人在砌一面墙。有一个好管闲事的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工人爱理不理地说:“没看见吗?我在砌墙。”
第二个工人抬头看了一眼好管闲事的人,说:“我们在盖一幢楼房。”
第三个工人真诚而又自信地说:“我们在建一座城市。”
十年后,第一个工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工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工人呢,成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总裁,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态度决定成就,仅仅十年的时间,三个人的命运就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呢?是态度!
第一个工人总在抱怨生活的不公平,心情是郁闷的。他想的都是一些令自己不愉快的事,回答别人的问题时都是满肚子怨气。第二个工人要比第一个工人心态好,尽管也是在砌墙,但他却把这堵墙当作一栋楼房来建,心里想的是如何将楼房建设得更好。第三个工人心态最好,工作那么辛苦,他还那么自信那么专注。人最可贵的就是 “认真”二字,第三个工人把砌墙这样的小事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来看待,十年后成为老板也就不足为奇了。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下定决心,不怕吃苦,不怕劳累。一个人能否成功,就看他对待事情的态度。对于学生来说能否取得好成绩,就看他对待学习的态度。
态度如此重要,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态度呢?
美国的心理学家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依从是态度形成的开始,是孩子们按照别人的要求在表面上与他人保持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它是表面的、暂时的。
认同是孩子自愿接受别人的观点,使自己和别人一致。认同依赖于别人对孩子的吸引力。
内化是最后阶段。是孩子在内心相信并接受别人的观点,把别人的观点变成自己的观点。
在整个态度形成的过程中,影响孩子的这个“别人”就显得分外重要。这个别人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老师。我们家长怎样让老师的影响深入孩子的内心呢?很显然,树立老师的形象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如果老师不是犯了很严重的原则性问题。我们都不能在孩子面前说老师的是非。孩子毕竟还小,还不能很好的分辨黑白。因此一些小事,比如有老师惩罚学生,我说的是惩罚不是体罚学生。我想我们家长应该支持老师的做法。我知道各位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我们老师也会通过自己的教学告诉孩子们:父母是最可敬的人。有了敬畏之心的孩子,形成良好态度的机会就会大的多。成为有成就的人才的机会就会大的多。
三、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方向。没有目标的人绝对不会成功!看不到自己目标的人绝对不会成功!
我给大家讲一件真实的事:1952年7月4日清晨,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笼罩在浓雾之中。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琳娜岛上,一位34岁的妇女跃入太平洋海水中,开始向加利福尼亚州海岸游去。如果成功的话,她就是第一个游过这个海峡的妇女。她的名字叫做弗洛伦斯·查德威克。那天早上,海水冻得她全身发麻。雾很大,她连护送她的船只都几乎看不到。
15个小时之后,她又累又冷,她感到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将她拉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都告诉她离海岸已经很近了,不要放弃。但是当她朝着加州海岸的方向望去的时候,除了浓雾却什么也看不见。这时她已经游了15小时55分钟。上船以后,她开始暖和起来,但同时开始感到失败带来的严重打击。因为她上船的地点距离海岸只有半英里。
查德威克横渡卡塔琳娜海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她自己后来说出了原因:当时她认为是母亲在安慰她,而自己又看不清海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就需要有一个清晰可见的目标。目标是人们奋勇向前的动力源泉。
再举一个例子: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叫比赛尔的村庄,它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这儿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昼夜时间。可是在肯·莱温1926年发现它之前,这儿没有一个人走出过沙漠。为什么呢?原来比赛尔人不认识北斗星,在茫茫的沙漠中没有方向,他们只能凭着感觉走,他们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圆圈,最后都又回到起步的地方。肯·莱温发现这个村庄之后,学到北斗星的有关知识的当地村民相继走出了沙漠。后来这儿成了一个旅游胜地。现在每一个到达比赛尔的人都会发现一座纪念碑:新生活是从选定目标开始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奋斗方向。沙漠中没有方向的人只能徒劳的转圈子,生活中没有目标的人只能无聊的重复自己平庸的生活。
世界潜能大师波恩·崔西曾经说:成功等于目标,其它都是这句话的注解。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首先要为自己树立一个奋斗目标。
有些孩子不愿给自己定目标,害怕因为失败所导致的失望,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设定目标乃是成功的基石”。设定目标对他们的人生的影响已开始可能不会太大,就像海上的巨轮,虽然偏了一点点,一时也很难注意到。可是几小时或者几天后你便可以发现船所到达的不是自己要去的地方。
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我们家长终身的事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作一个有心的家长,用“心”的家长。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