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专栏文章 > 文章详细
把握表达爱的契机
来源:蚌埠求是心理咨询中心  发布:2011-01-05  浏览:1178
作者:赵巧玲(求是心理咨询中心专家咨询师)
 
      现在各行各业上岗都需经培训取得相关资格,钳工、厨师、物流师、教师等等,就连饲养动物虽不需资格证,还得照书科学喂养呢,但对于养育孩子这样的千秋大业,家长却自以为是,跟着感觉走。有些家长说,开始时是按婴儿书努力做好每件事,为什么变味了呢?育婴手册讲述的只是孩子的一般情况,每个孩子都有其不同特点。父母们没有考虑到这些,他们给孩子的爱是从他们的立场出发,而非从孩子的立场出发。
最近接待的来访者中有很多求助关于孩子叛逆的问题。纵观这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能说家长误入爱的歧途。
      一位宿州来的单亲妈妈说,由于她下岗,为了生活每天疲于奔命,可再怎么忙,中午还得赶回去给孩子做饭,孩子吃饱后她还得洗刷,她说孩子一点儿不懂事,已近二十岁,从来没有让他做过什么事,就这么照顾着孩子,孩子却视她如仇。我问这位母亲,孩子都已成年,为什么还事无巨细照料他?她的回答令人吃惊,说怕孩子做不好还不如不让孩子做,不然还要返工。她说要知道改一件旧衣服远比做一件新衣服难。她没有想到返工的对象是人远比返工的对象是物更难。这位母亲以满足孩子身体需要来表达她的爱,潜意识是以满足自己的感情需要而忽视了孩子的需要,在有意无意间她已把爱的赋予变为爱的索取更多地满足了自我而不是孩子。
      另有一位父亲,望女成凤,生活方面全方位的照料自不用说,在学习及爱好方面也从不懈怠。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强迫其学文化、练书法、学舞蹈、弹钢琴。书店里销售《哈佛女孩刘亦婷》,就忙不迭地买回,并按照刘亦婷的成长记录要求自己的孩子,什么《学习的革命》、《赏识教育》应有尽有,这位父亲并没有学习到书中的真谛,只是一味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却从不考虑孩子自身的特点,偏激吸收所谓育儿知识并实施其荒谬的教育计划。直到有一天,孩子进入高中突然对父亲说不愿上学了,且变得没一点人情并打骂父母。父亲恼羞成怒,却怎么也不能理解其原因何在。通过和孩子交流,了解到孩子之所以不愿去学校是因人际关系不好,无法和同学相处,她已向父亲说过几次,父亲总是说自己一辈子不都这么过了吗,只要能出人头地,一切都能解决。我们不难看出这位父亲教育孩子的功利性有多大。他把希望和志向这副胆子压在孩子身上,只是把孩子当成一件衣服来为他争光,利用孩子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当然还有一些孩子叛逆但原因各不相同的案例,通过对家长的咨询使家长意识到问题孩子出于问题家长。要把沉重的父母角色暂时搁置一边去欣赏孩子,爱是无条件的,注意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否则教育无从谈起。经常与孩子有身体的接触,让孩子感受到爱,因为身体演义出的话语能最深刻地传情达意。教会孩子付出爱,避免家长对孩子付出的太多,变得占有性极强。同时提高自身修养,不能只要求孩子不要求自己,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对孩子们的咨询使孩子们了解自身此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使孩子懂得爱需要互动,爱是双向的,使孩子知道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感恩之心比什么都重要。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心理咨询中心开办了一期“生命原动力心灵探索”班。在集中学习的两天时间里,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孩子体会到人生充满选择,每个人对于自己选择的结果要勇于承担责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作个愈挫愈勇的强者,以及如何确立人生目标,树立自信。使原本尴尬的亲子关系得到缓解,在两天前说起父母还义愤填膺的孩子们与父母相拥而泣并当众对父母表示歉意及谢意。关系比教育更重要,愿父母和孩子都能把握此次表达爱的契机,在生活中营造爱的氛围,让爱得以延续,使父母和孩子从根本、从心理得到成长。
版权所有:蚌埠求是心理咨询中心网站. 皖ICP备12018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