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心理网 转载
曾经看过一个心理游戏是这样的,心理老师让两个学员相对而走,但是教室毕竟是有限的,当那两个学员分别走到教师的两头的时候都自动转过身来看着老师。这时老师解释到,我没有让你们回过身来,你们怎么都转过身来看着我?其实这是人遇到障碍时的一种自然的反应,就像是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一样。如果自己在人前表现的很不自在,那么我们就会自动的想到,别人会怎么看我,我是否时不善于交往等等,这些在心理学上叫做自动思维。
自动思维每个人都会有,但是每个人对待它的方式却有很大的差别,总结起来有下面四种:
1. 顺流而下
2. 决不承认
3. 不理不睬
4. 心灵的对话
我们先来说第一种:
所谓“顺流而下”就是一味的顺从自己的自动思维,比如它对自己说,你是个笨蛋,那么自己就相信这些,或感觉自己很无能很失败那么也真的认为自己是这样的,长此以往的话那么就容易导致自卑和抑郁,这正成为认知疗法中提到的负性自动思维。但是如果想反,如果感觉自己无与伦比,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则会走向另一个自负的深渊。但轻度的自卑和自负也没有什么不好,这时这种轻度的情感会成为人一种前进的动力,如果过于极端则会成为抑郁或妄想。
有这样一个案例:小梅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在奶奶家生活,舅舅家的叔叔家的妹妹也在奶奶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家里人都妹妹特别好,当妹妹取得好的成绩的时候,包括自己的父亲也会给妹妹买很多东西和赞扬,但是自己无论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都被家里人轻描淡写。从那时起她就认为家里人不表扬自己,是因为自己的成就不够大,所以她一直想取得很大的成功,一来是向家里人证明自己的价值,二来还有一点报复的成分在其中。但是要取得很大成就的想法虽然使她成为班上唯一得到学位的学生,但是这种想法使她有时变得很迷茫,因为她不知道什么才是很大的成功,什么才是能被家人认可的成功,所以她活的很累。
第二种:“决不承认”
我们人都有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卫机制,如果当某种情景发生,而在这种情景下产生了某种都自己的自尊和自信有破坏作用的自动想法的时候,有些人就容易采取这种“决不承认”的压抑的心理防卫机制,来减轻心中的焦虑。但是一味的拒绝,一味的抗拒,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强迫性思维,如果认为自己的紧张和控制正是因为这种思维所引起的,那么想消灭这种自动思维的力量就越强烈。但正是因为它是自动产生的,所以不能被认为的消除,但这种想法出现的时候又因为一部分人一定程度的恐慌,所以必须要消除,不想要这种思维,而这种思维又不断的出现,就形成了强迫性思维。
小强,一个20多岁的男孩子,得强迫症已经很多年了,看过很多心理医生,但都没有什么效果,因为他不认同一些心理医生的理念,经过十次精神分析后咨询师认为他的恐惧和焦虑和强迫性思维是一种逃避,他下次就没有再找过那位心理医生,因为他实在无法接受这一切都是一种逃避。后来我们开始了长达30次得心理治疗(还未结束)最后我们终于认识到,他所谓的不好的想法,恐怖的念头是,他在人前紧张焦虑的时候,就怕自己不会说话,然后为了消除这种想法就拼命的不让自己这么想,或自我暗示这不是真的,我会说话,当这种内心的防御运用到神经质的地步的时候,他无法再控制这些令自己恐怖的想法了,强迫思维就此形成。
第三种:不理不睬
森田理论强调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很简单实用得理论,不知曾帮助过多少神经症的患者。但我们知道并没有万能的理论,后来小强运用顺其自然的理论来对付自己的那些“恐怖”的想法,结果也效果不大,因为不去管他们,他们并不会因此而消失,还会出很多其他的可怕的想法:比如,我错过了锻炼自己人际交往的最佳时期,我能不能行等,对于这些每个人都会在不同情景下产生的自动思维,小强避之不及,但却始终被他们所折磨。看来不理不睬,顺其自然也没有使小强摆脱烦恼,但不管怎样他总算是摆脱了过去一直想消灭这种思维的强迫性行为了,但问题依然没有根本的解决。
学会和自己的心对话
无论在成功还是失败,境遇好或不好的时候我们自然产生的自动想法,其实可以理解为,自己对自己所说的话,决不承认,不理不睬,也许都不是良好的对话方式,而自怨自叹也只能被自己的思想所看扁。当一些好的或不好的想法或思维出现在头脑中的时候,不要回避,不要否认,当然也不要顺从,要学会平等的对话,像朋友一样的交流,有时你也许意识不到自己的这些想法只是有很强烈的情绪反应,那么你要学会问自己-如果我的情绪会讲话它将对我说些什么呢?这样的时候,你的心才内心才没有有被自己忽略,你才知道自己的伤处在于哪里,自己的出路在于哪里,如果你的思维对自己说――你看你真是个笨蛋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你应该温柔的回应自己,是呀,我是人,不是神,我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把所有的事情做好,但只要尽力就好。这样你和自己的关系才会更为融洽,这样你与自己的心灵才会接近,这样你才能了解你自己,所以人首先要做的是和自己做朋友――学会和自己的心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