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对考生来说是一次心理应激过程,即使是心理素质好的考生,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紧张、忧虑、懊悔等情绪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如果不注意调整,在考后会出现各类疾病。
高考结束进入“后高考时期”,高考结束到发榜期间,考生出现心理问题比高考前与高考期间都要多。比如有的考生原本热情开朗,但估分以后情绪开始低落,或者闭门不出,或者不愿意见同学和亲友,懊悔、沮丧郁闷。一旦有这种情况出现,家长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这时候家长要学会理解孩子。在孩子人生的重大选择中,在冲刺的时候难免有跌倒的时候,你拉着孩子的手让孩子站起来。鼓励他要学会坚强、面对。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会有持续的焦虑感产生。因为对考试结果的担忧,使得部分考生和家长情绪难以稳定,会感到明显的烦躁不安;给别人的感觉是很脆弱,容易激惹,轻易动肝火。也有的考生在暂时失去具体行为目标或动力之后,会一下感到不知干点什么好,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致,而后会有寻找刺激或发泄的冲动产生。
另外,高考前,家长们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照顾孩子。考试结束后,很多家长感觉不用再紧绷着了,对孩子的关怀突然减少,这会使孩子难以承受。尤其是估分不高的孩子,心理十分脆弱,家长更应该根据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他们更多的爱与关怀。必要时,不防带孩子做些心理辅导,让专业人士帮助孩子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考后的调整将会关系到他今后一生。有的人觉得我这次失败了,可能就给他打下一个结,埋下了一个人生的阴影,一生都在失败中走不出来。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逐渐从考试的紧张与失意中解脱出来。
考生可以参考以下几方面来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一、 适当宣泄
高考使大多数学生的内心累积了不少的负面情绪,在复习和考试期间,这些情绪被紧张的学习或考试压力掩盖或被压抑了,但并非这些具有消极能量的情绪消失了,他们往往仍存在于内心的底层。所以,考试结束后,可以有一些时间来选择适宜的活动或方式,使积郁的消极情绪得到处理,宣泄或发泄出去。这是非常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维护的。
和家人交谈、对好朋友倾诉、写中学生活回顾、运动、痛快地哭一场等等,都有很好的宣泄效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宣泄要有分寸,过度的宣泄会放大痛苦,也可能会造成对他人干扰或影响,也可能会伤害自己。
二、主动放松
经过了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和考试,生理及心理的疲劳和紧张都需要通过身心放松得到调节。考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休闲方式让自己轻松一下。比如看看电视,听听音乐,和好朋友一起聊聊天,睡几个安稳觉,看看久违的休闲书报,旅游,打球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放松也不能毫无节制,古话说“过犹不及”,那种无时间限制、无内容选择的放松反而会导致新的问题。比如有的同学在高考后一头扑进“网”里,要过足几个月甚至几年欠下的“网瘾”、“游戏瘾”;还有不少学生追求心理上的彻底放松,他们有的经常请客吃饭,大吃大喝;有的三三两两终日闲逛……“紧张了这么多年,也应该好好放松一下了” ,这对身体和心理都是非常有害的。
三、选择坚强
坚强是一种品格,是人思想和行为长期积淀而成的内在力量源泉。但坚强与否有时也是人自己的一种选择----我想并且要自己做一个坚强的人,那么,在压力巨大的情景中,你仍会自信乐观,因为你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力量的人。相反,有时我们为了避免内心的压力感,会下意识地寻找逃避、退缩、博得别人同情的理由,其实就是选择了脆弱或软弱,那样只能使自己沉湎于痛苦或其它消极情绪不能自拔。找一个历经磨难或挫折而最终获得成功的人做自己的偶像,你会成为像他一样的人。
四、放眼长远
对于人的一生来说,高考不过是一站而已。不管你是否是顺利到达此站,我们都要很快开始新的旅程。所以高考决不是一个人生的唯一重要的结果。考得好不见得从此就走上坦途;考得不好也不意味着就失去了所有的机会。只要信念还在,只要信心还在,很快超上去的也许就是你。原北大副校长、现为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的陈章良,是我国最年轻的名高校校长之一。但他并非“出身名门”,当年高考的结果,他也只是背着铺盖卷到海南的一所很普通的地方院校就读。这种例子在中国并不少见。
五、寻找充实
在高考后到新的学校上学之间的这段不算短的时间里,许多人往往会出现生活目标的缺失,结果整日无所事事,空虚无聊,从而导致心理的不良状态。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心理调节方法。考生可以选择计算机、英语辅导班的学习,也可以找份合适的工作体验体验打工的滋味;可以学习一些平时想学又没有时间学习的业余爱好;还可以去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会让人有成就感或成功体验,也容易为社会认可并得到支持,所以对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很有好处。
六、寻求支持
一方面,要和家人保持良好关系。结束中学生活回家,有从没有过的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来为家里做点事。这是增进亲情、感恩父母、回报关爱的一次好机会。可以在家为辛苦工作的父母做做饭,洗洗衣等等,你会发现,这不仅使亲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也会得到父母对自己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如果有心理上的困惑或问题,要敢于向父母、朋友、老师或者专业心理工作者求助,这本身就是健康人格的一种表现。如果是因为父母过高的要求,不当的方式或父母本身的心理问题影响自己的情绪或心理状态,也可以说服父母共同接受心理咨询或疏导。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