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老师 ,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一个花季少年一脸茫然地问我;“我的孩子上小学三年级,觉得写作业很痛苦,常说‘活着还不如死了好’,并有过激行为,如用头撞墙。我真弄不明白,小小年纪怎么就想到死?”一个母亲沉重地说;我见过挺有思想的学生毫无感觉地、无端地随口说出一些极端的话:“我死给你看!”、“我真想杀了他!” ;见过仅仅因为一点挫折就轻生的学生……
前段时间,几乎是在同一天我省就发生两名高考落榜生自杀事件,这使许多人大为震惊。
青少年常把“死”挂在嘴边,不是自己不想活,就是不想让别人活。类似中小学生不堪各种压力而轻生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了。有资料显示,在我国青少年死亡的各种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自杀。一个个悲剧不禁使人发问:我们的青少年怎么了?为什么他们对于自己的生命如此轻率?
此外,“十六岁少年弑母”,“中学生绑架、杀害同学”以及校园里各种血腥事件也不断见诸报端,这更让人惊讶:为什么未成年人面对宝贵的生命,竟然如此漠视?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选取了11所有代表性的重点、普通和职业中学,对初一到高二年级的4622名学生进行了意外伤害和自杀相关行为的调查,发现特别想自杀的中学生占到17.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学生约占4.9%。数据还显示,20.2%的中学生情绪抑郁。
青少年为何生命意识淡薄?不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我认为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过度的“去圣化”倾向。“去圣化”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由于在生活中见到太多欺骗行为,或者由于在生活中受挫,因而怀疑价值观和美德的存在。他们不愿听从任何人的劝告,不相信生活中还存在值得珍视的、神圣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事物,在涉及有可能伤害生命的重大问题上缺乏应有的恐惧感,而丧失了人所拥有的一种最基本和最健康的本能:悲悯之心。
社会支持系统或缺。对于学生来说,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就是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如果一个人平时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他的师长、好友在他需要时,都会成为乐于支持他的人,帮助他处理危机,平息焦虑,事情可能得到解决;然而,有些学生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遇事没想到要去求助,或者求助得不到相应的帮助,那么只有采用过激的行为去解决问题,伤害亲人、伤害友人,甚至是伤害自己。
媒体对暴力的过多渲染。犯罪心理学认为,过度的暴力刺激会使人对暴力的恐惧感、道德感、负罪感都因此而减轻。现在的媒体,学生很容易寻找到暴力、血腥的东西,寻找到强劲的刺激,青少年与暴力之间的心理距离不复存在。久而久之会觉得“死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在受委屈、受欺辱、遇挫折的时候,就会模仿片中人物,去“捍卫正义”、“超脱自我”。
传统教育的偏颇。在家庭,一方面家长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教育;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造成家庭气氛紧张,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形成不了健全的人格。在社会上,也存在着生命道德宣传的误导。比如过去广为宣传的小学生上山扑火献身的事迹,就是媒体对大众的误导;再如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长期来缺乏关注生命、珍惜生命和人性方面的教育,缺乏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教育。相当多的学校,仍是统一在高中考的指挥棒下,生命教育或缺,是目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表现。
当我们看见原本活泼可爱的孩子被繁重的学业压得喘不过气来而导致厌学甚至厌世,当我们看见越来越多的孩子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以逃避现实无情的压力时,当我们听到无数的孩子提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时,我们这些成年人难道还能无动于衷吗?
引导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学会尊重他人、理解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让生命悲剧不再重演,迫在眉睫。从家长、教育工作者到社会都要意识到教育最重要的是人格教育,生命教育,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懂得生命本身就是美的,自己的生命就是美的杰作,应该为自己拥有生命而自豪;还要教育学生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生命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能存在;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死亡教育,要创造一定的逆境,磨练学生的意志,引导学生认识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在遇到挫折时,选择放弃生命;教育学生,保护生命是人的最基本权利。人,既要使自己的这个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不能去侵犯他人的这个权利,这是尊重人权的基本要求。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在中小学中推行生命教育。在瑞典,老师会让孩子们摸着孕妇的肚子给他们讲人的出生,教育孩子什么是生命,为什么生命来之不易,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命之可贵。此外,小学生还被允许到医院太平间与遗体接触,同时被告知,一个人的死亡对自己、对亲人意味着什么,轻践生命将会带来什么后果。
近几年来,“生命教育”的概念也被国内的教育界认可,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使孩子学会敬畏生命,爱惜生命。今年4月4日,北京某高中一个班的全体学生在课堂上,观看了一段完全真实的剖腹产全过程录像。他们由此了解到,一个生命的诞生是多么的艰难,生命是如此的宝贵;上海最近也开始将生命教育推进课堂。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教育的起点就是“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