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课程致力于解决三大问题:
-
1.如何搭建精神分析理论框架
-
2.如何学会基本的咨询技术
-
3.如何连接理论与体验-个案概念化
拿到心理咨询师证书,完全没有实践经验,问题与症状还只是书面词汇,哪怕你能把诊断书里一条条诊断标准都背出来,在面对一个向你求助的真人时,还是会手足无措,就像一个背熟了理论知识却没有任何临床实习经验的医学生,你让他给病人开刀。他究竟面临着什么问题?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让他陷在困境里?究竟用什么方法才能帮到他?也许你看出来他肯定是哪里想错了,但怎么才能让对方想对呢?也许你知道本我自我超我、意识潜意识、移情反移情......但你怎么说服他?“喏,你看这就是你的潜意识,承认吧,承认你就好了!”对方心里可能会想“此人怕不是个傻子吧”。
于是我们想,首先要搞定两个问题,第一,理论和人究竟怎样才能串联起来?第二,真正的咨询是怎样的,一步一步究竟应该如何进行,是否有可依凭的基本流程?
在我自己学习精神分析的过程中,遇到过几个难题,是学历教育和其他培训都没能完全解决的。
01 如何搭建精神分析理论框架
第一,是精神分析理论之庞杂,从弗洛伊德到安娜的自我心理学,克莱因及客体关系学派,自体及主体间乃至后来的波士顿小组,很多新的实证流派,依恋理论、心智化治疗,还有更艰深难懂的荣格、比昂、拉康等等。这么多理论,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人,就像盲人摸象一样,需要通过抓住不同的部分去拼凑成一个整体,更难的是,去厘清不同理论之间的传承关系与异同,真正搭建起自己内心中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
这真的非常难,所以现有的培训都是拆分似的,只针对客体关系或自体理论,甚至只针对克莱因或温尼科特。确实每一轮理论都值得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去参透,但我认为,首先搭建一个大框架,你就会知道,我还需要补充哪些知识,这些不同流派间的关系又是什么,也不会把自己预先限制在某一流派中管中窥豹,而是在都有所了解之后作出自己真正的理论取向选择。
02 如何学会基本的咨询技术
第二,大多数课程只重视理论部分而忽略了技术,咨询师究竟如何提问、如何说话、如何应答,咨询过程、所谓的设置伦理,在临床中究竟如何操作,这些都是课程中稀有的。仿佛谈到临床的学习就只能通过案例督导这一条路,但在督导前你就已经开始接待真正的来访者了,这就好像医学生没有练习过缝线刀工就上了手术台。这造成了很多人上了很久很多的课,也无法真正开始咨询,即使开始咨询了也不知道怎么说话。
即使有一些课讲到了技术问题,但仍然缺乏大量练习的机会,很多技术也只停留在知识层面,造成了大家都去拿来访者练手这样的问题。
为了弥补这个缺憾,技术训练课,句对句练习,三人小组演练,角色扮演,甚至自己和自己练习对话,后来又去接了上千通热线电话,练习和不同类型的来访者对话。真正开始接咨询之后,写了无数的逐字稿。我才敢说,在咨询生涯的前五年时间里,基本功扎实很重要!
但奇怪的是,随着网课的增多,越来越多国际大咖来给我们讲课,反而那些落地的技术课程越来越罕见了。此次课程就是为了避免新手咨询师不断地在各个课之间穿梭,感觉学了特别多的东西,但真正能用于临床的却特别少。
03 如何连接理论与体验-个案概念化
第三,是关于知识和体验的问题,是关于“我知道”和“我懂得”的问题。这是最难的部分,也是与经验挂钩的,所以老师们可能会说,这不容易,等你经验丰富了你就知道了。我为求知若渴的学生们感到焦虑。
到底怎样才能搭练起理论、个案和真实的人之间的关系呢?我觉得除了体验、感受和经验之外,也是因为我们太缺乏评估和概念化的训练过程。我们需要做大量的练习,才能把理论和人联系起来。
同时,因为缺乏体验,我们也会对理论产生怀疑,有人曾经对克莱因就很嗤之以鼻,认为克莱因只聚焦于内部世界的幻想,一切都只是投射性认同,难以接受。但真到大家开始接触儿童咨询,尤其是特殊儿童群体,一定会真正从体验层面感受到,克莱因说的真有道理呀!至少对于理解重症疾患的孩子来说真是太有用了!
学习了婴儿观察之后,我更体会到了情感才是学习的钥匙,自己同时有了想法和感受,才能真正理解另一个人的想法和感受。自己有了情感反应以后,觉察才会发生。
第一期 | ||
理论 |
技术讲解 | |
1 |
动力学治疗入门 |
心理咨询伦理 |
2 |
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 |
首次接待(联络、预约、登记)及咨询设置 |
3 |
自我心理学 |
初始访谈 |
4 |
人际关系理论 |
如何提问(收集信息,澄清、具体化等) |
5 |
克莱因及后克莱因学派 |
倾听与跟随 |
6 |
客体关系理论 |
共情 |
7 |
自体心理学 |
危机干预 |
8 |
主体间理论 |
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
9 |
依恋理论 |
非言语信息的工作 |
10 |
心智化理论 |
自由联想与阻抗的处理 |
第一期理论以精神分析历史为线索,让学员掌握基本的精神分析理论沿革和概念;技术以如何开始咨询为核心,教授开展咨询的要点,并辅以技术演练练习。
第二期 | ||
理论 |
技术讲解 | |
1 |
评估:人格结构1-自恋 |
评估/概念化1-自杀风险 |
2 |
评估:人格结构2-受虐 |
评估/概念化2-不可改变的因素 |
3 |
评估:人格结构3-躁郁 |
评估/概念化3-动力学治疗的适应症 |
4 |
评估:人格结构4-分裂样 |
评估/概念化4-筛查焦虑障碍及创伤 |
5 |
评估:人格结构5-强迫 |
评估/概念化5-人格发展水平的评估 |
6 |
评估:人格结构6-偏执 |
评估/概念化6-冲突与防御 |
7 |
评估:人格结构7-癔症 |
评估/概念化7-自体的发展 |
8 |
评估:人格结构8-解离 |
评估/概念化8-客体关系 |
9 |
评估:人格结构9-反社会 |
评估/概念化9-移情反移情 |
10 |
评估:人格结构总结 |
评估/概念化10-案例报告的攥写 |
第二期理论学习人格结构以及评估/个案概念化应包含的各个部分,让学员掌握评估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教授写案例报告的框架与技巧,初步掌握案例概念化的技能。
第三期 | ||
理论 |
技术讲解 | |
1 |
抑郁症的心理动力学 |
团体案例督导1 |
2 |
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 |
团体案例督导2 |
3 |
焦虑症的心理动力学 |
团体案例督导3 |
4 |
恐惧症的心理动力学 |
团体案例督导4 |
5 |
心身障碍的心理动力学 |
团体案例督导5 |
6 |
解离障碍的心理动力学 |
团体案例督导6 |
7 |
进食障碍的心理动力学 |
团体案例督导7 |
8 |
恋物癖的心理动力学 |
团体案例督导8 |
9 |
解离障碍的心理动力学 |
团体案例督导9 |
10 |
团体案例督导10 |
结课总结 |
第三期的理论课程将从症状的角度解析其背后的动力学假设,并通过案例督导,让学员搭建案例-人与症状及理论的桥梁,更深刻地理解个案。
教材:每期课程的教材将会等大家入组后公布
课程形式
-
主体课程为网络授课26周78个小时,地面课程1次2天(12个小时),共90个小时;另加1.5小时网络公开课。(网络课程使用“瞩目”APP在线直播)
-
主体课程以十次课为一期,三期为一个阶段,每次课程三个小时,共90个小时。
-
一个半小时理论讲解,学员需提前阅读参考书目及文献;
-
一个半小时技术讲解、团体督导等形式,实实在在地掌握具体的听说技巧。
参加学员
-
有志于通过系统、专业的训练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新手咨询师
-
小班教学,限额20人
课程学费
-
一阶段三期共10800元(分享朋友圈留存减100元)
-
三人团报:9800元(分享朋友圈留存)
-
报名后不予退费
开课时间:
-
1.5个小时的公开课时间为2020年8月(具体时间会提前一个月确定)
-
90个小时的主体课程从2021年1月份开始,每周六上午8:3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