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求是新闻 > 文章详细
透过疫情看自己——危机是成长的契机
来源:蚌埠求是心理咨询中心  发布:2020-03-21  浏览:854
疫情期间,求是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师们在蚌埠市妇联的指导下成立了心理援助志愿者团队,于2020年2月1日开通心理热线。来电挺多,但只有少部分是寻求心理援助,而大多数人以为这是投诉热线。根据接听情况进行心理分析如下:
对于打投诉电话的市民,往往是面对疫情状态的焦虑情绪无法处理,而转化为愤怒指向外界,希望能通过投诉缓解自己的不满情绪。
对于来电寻求心理援助的情况大致有以下情形:
1、多日呆在家里憋闷、焦虑,总想往外跑。
2、父母、长辈保护意识不强,让他们不要出门,可是他们偏偏不听,着急无奈,与父母关系僵化。
3、接触过疑似病人,担心传给家人,尤其是孩子,内疚不安。
4、夫妻关系紧张。
5、孩子无法专心学习,着急没耐心,家长着急,甚至打骂孩子。
6、给领导提意见,领导没采纳,难受,流泪。
7、因担心被感染,失眠,怕死。
根据危机干预的方法与策略,咨询师们共情来电者的情绪,陪伴他们寻找自己的资源,激发来电者的潜能,缓解来电者的情绪。他们与咨询师沟通交流后心情舒服了很多,有些市民接受援助后过了几天还特别来电表示感谢。从危机干预角度看,来电者在疫情状态下的反应大多是正常的,每个来电者接受援助后状态都有所好转。但事后咨询师们进行督导交流时分析,也许我们不是疫情一线地区,没有那么的应激反应,但是疫情状态下多多少少还是出现了一些状况。其实他们每个人的情况大都是疫情之前就已存在,只是疫情像一个放大镜,放大了人们原有的问题。
第一种情况的人们,无法消化自己的焦虑情绪并且转化为愤怒,以指责的方式进行投诉。喜、怒、哀、恐本是人类的基本情绪,生来就有。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情绪,都有其进化意义的功能。我们可以追求积极情绪,积极情绪使我们活的更幸福。但不能逃避消极情绪,因为它们也有其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祖先正因为恐惧情绪的存在,才能觉察到危机,从而逃脱野兽的侵犯。当我们被别人攻击的时候,我们会攻击对方,是一种进化下来的自我保护方式。当我们失去一样东西,或者一个人时,我们能够哀伤,这是正常的情绪体验,也是一种能力。在危机状况下,只看到积极面会让我们增添活下来的力量,是好事。但从长远来看,或者说危机过后,要想活的好,活的更好,就需要我们看到更多的情绪,焦虑、哀伤等,并且能够承载这些情绪,给情绪以空间,这是真正活的更好的路径。因为这是一个情绪成熟的人的状态,而情绪成熟相当于一个人的心理成熟度。当我们不够成熟,我们往往会否认所谓的消极情绪。但无论你如何否认、忽略那些情绪,它们都在,永远不会自动消失,并且它们会转化为其他的方式呈现。比如,攻击别人,投诉指责他人。
第二种情况下的几种情形:
1、人的心理虽说看不见、摸不着,但是通过一个人的情绪反应、行为习惯,以及对事物的认知呈现出来。一个在家里呆不住,比如,有些为了旅游而旅游的人,他们大多不是因为喜欢大自然,而是用行为上的“动”来缓解内心的躁动与焦虑。一个内心杂乱的人,往往把房间收拾的一尘不染,以免内外共鸣,更是烦躁不安。或许他们的心没有找到家,身体不能作为心灵的栖息地。因疫情多日呆在家里,对于他们当然是一种憋闷。现在因为疫情,短暂隔离在家,就难以忍受。试想,N年后,我们到了八十、九十,跑不动了,也做不动了,不得不呆在家里的时候,该如何安放我们的心呢?
2、面对家人的保护意识不强还不听劝,听起来确实让人感觉有些担心和恐慌。但是,我想对于经历过一些人生风雨的我们的父母、长辈而言,他们一定是爱护自己的生命的。就像我们常听的网络段子: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饿,叫你妈觉得你饿。父母对生命安全的在意是超过我们的想象的。他们或许还未意识到目前隔离的方式是最好的保护方式。亦或,我们在用我们的方式要求他们,没有跟我们一样就是不重视。提醒父母有必要,但前提是不能否认父母对生命的在意。当我们否认他们的在意,以指责的方式呈现的时候,比如“这个时候,你们还出门,是不是不想活了?”免不了破坏关系。但感受一下指责的方式,似乎那么似曾相识,像极了小时候父母对我们的方式。这或许就是身教胜于言教的展现。
3、接触过疑似病人,担心传给家人,内心特别内疚。有一些这样的感觉,是正常人的正常反应。但过度的内疚往往来自于我们原有的人格特质,只是疫情放大了内疚感而已。这样的人,在成长经历过程中,听话、懂事,时常担心因自己哪里做的不好让别人不高兴,想要对得起每个人,想要每个人都满意。他们无论是成绩卓著,亦或平淡无奇,一辈子都会活得很辛苦。而这又不受他们的意识所控制,已经成为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模式即宿命。一个人的关系模式一旦建立,就会持续一生,除非疗愈了。凡是提倡的,基本是难以做到的。比如“家和万事兴”、“不要在一个地方摔两次跟头”,这是美好的愿望,但往往我们在一个地方、一样的事情上摔无数次跟头。即强迫性重复。
4、夫妻关系紧张。“在一起”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平日工作繁忙,没有机会促膝谈心,没有时间谈情说爱,现在有大把的时间可以享受浪漫的故事,哪怕年过半百,一样可以温情以对。但是大部分家庭的“在一起”要么井水不犯河水,要么相互耗竭,甚至相互折磨。这是疫情所致吗?不是,很多夫妻关系不和是由来已久的问题。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孩子,用工作,来逃避面对夫妻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再大的问题,白天可以分开,情绪可以压抑,也可以发向外界,所以不去理会。所以才会有“95%的家庭都是不幸福的”说法,这句话也让我们名正言顺无视婚姻中的问题;所以才会有“我们没有爱情,只有亲情了。”的理由,让我们可以忽视爱情中两个人的感受,说服自己过着貌合神离的日子,而不去做出改变。有专家预言,疫情后将迎来一个离婚高峰期。因为疫情状态下长时间近距离的在一起,让原本就有的问题凸显,让激发的情绪达到爆点。
5、孩子无法专心学习,着急没耐心,家长着急,甚至打骂孩子。孩子无法专心的问题不是疫情下产生的,而是由来已久的。从家长面对孩子着急没耐心,也是用着急的办法,甚至打骂孩子的方式,就足以看到孩子的没耐心的来源了。家长本身就是这样的个性特点,当然教出的孩子会是这样。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善于内省的家长会善用这面镜子看到自己的内心状态,对自己的生命好奇,并去探索根源,从而获得内心的成长。当家长们能够呈现出自信、幸福、从容、优雅的生命状态时,孩子的耐心、专心自然呈现。这就是,你做什么,远没有你是怎样的人更重要。
6、给领导提建议,领导没采纳,难受,流泪。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能有这样的反应,说明我们在用心工作。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提建议的目的是什么?领导没采纳的原因是什么?没采纳对你意味着什么?提出建议,是我们自己的事情。采纳与不采纳那是领导的事情。这是两件事,事与事之间有边界。领导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协调各种关系,统合各种事情最终决定采纳与否。但无论采不采纳你的建议,只是针对这件事情本身,与你好不好没有关系。更与领导看不起你,否定你无关。另外,没有采纳我们的建议有些遗憾是正常反应。如果难受到流泪,这可能与我们本身的低自尊有关,而低自尊往往来源于内心深处的自卑。我想这样的模式一定不仅仅在与这位领导的互动中呈现,还会呈现于其他的关系中。因为模式一旦形成,会在不同的关系中演绎。
7、因担心被感染,失眠,怕死。失眠,100%是由情绪造成的,而敏感、多疑,恰恰是这类人群的特点。平日里他们就小心翼翼,担惊受怕,但往往他们会把内心的这些感受投射到外界,认为是外界不安全造成的。在疫情的状态下,他们更有理由把原本就有的担心、失眠、怕死归罪于疫情。
境由心造,我们与外界的人、物的关系,来源于我们与自己的关系。一个对自己满意的人,对自己高度接纳的人,看到自己的优势,也允许自己有不足的人,才能够做到对他人的接纳与包容,做到求全不委屈。而现实中大多是撑起来的大度,委屈求全。这势必会有压抑。压抑下去的情绪不会自动消失,只是我们觉察不到而已。长久下去,压抑的情绪会改头换面乔装打扮表现在两个方面。向内:自虐、自残、自杀;免疫力下降、患病,尤其是绝症,减少寿命。向外:攻击他人,破坏人际关系,严重者破坏社会。可见,国家和谐来源于每个家庭的和谐,而每个家庭的和谐来源于每个人内心的和谐。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心理模式一旦形成会影响人的一生的生命质量,且在疫情等应激状态下,或者到年老体弱时,会放大原有的现象,会加剧原有的不良体验。且我们这一代未了情结,未完成事件,以及未打破的模式会代继传递到下一代,成为下一代的生命组成部分。愿我们利用当前疫情的放大效果,根据自己不同的情绪反应,不同的认知和行为特点,向自己的内心多走近一步,离自己的灵魂更近一点,把危机当做成长自己的契机,让自己的人格更完善一点。这样,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获得幸福的人生,并造福子孙。
版权所有:蚌埠求是心理咨询中心网站. 皖ICP备12018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