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美国“9·11”恐怖袭击8周年纪念日,广东中山市发生一起人伦惨案,18岁少女齐某将父母杀死并碎尸,原因是无法忍受父母吵闹离婚。 
  齐某在出租屋中将父母杀死后,还和父母的碎尸一起待了4天,直到最后因恶臭而被发现。 
  这一惨案令人痛心,而令人不解的是,邻居、以前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致称齐某是学习好、体育好、漂亮而外向的好女孩,这样一个好女孩为何会制造这样一起惨案呢? 
  父母失和,孩子强行介入惹祸 
  据报道,齐某供认说,“父母又因为一点小事吵得不可开交,后来,妈妈提出要和爸爸离婚,我一听就十分生气,大声对他们说不要吵了,更不要再提离婚!喊完之后爸爸不做声了,可是妈妈依然不依不饶地对爸爸骂个不停,我实在忍受不了,就从地上捡起一个旧胶袋套在了妈妈头上,然后用绳子将她的双手反绑起来,半个小时后,她就断气了。” 
  这个过程,齐某的父亲未能阻止,这位以前以开货车为生的司机已因车祸而患有严重的腰伤,并且最近还患有严重的脑血栓,所以行动不便。 
  发现妈妈死了后,齐某又惊又怕,而其父则不停劝女儿去自首,但“脑子里面一片空白”的齐某则想:“妈妈都死了,不如大家一起死了吧,我就又用胶袋套着爸爸的头把他闷死了。” 
  如果女孩所说是事实,那么从这一过程看,这起惨案首先是个意外,齐某是无心而用胶袋闷死了妈妈。之后,父亲劝她自首,但她自首后,父亲又有谁照顾呢?于是齐某想“不如大家一起死了吧”。 
  在我们的文化中,亲人替亲人做生死选择,这种事情并非罕见,譬如广州富翁马豪之所以杀死病妻和女儿,在我看来,就很可能是马豪在替妻子和女儿做生死选择,他会认为,他死后她们将无人照顾,于是走上了极端,而不考虑女儿其实已有很好的生存能力。 
  以上的“意外说”,是针对意识层面的。我个人倾向于相信齐某的话,她意识上绝无要杀死妈妈的意图。然而,如果从潜意识层面看,也许这一事件并非是什么意外,而可能是潜意识追求的结果。之所以可能去追求这样的结果,是因为齐某会感觉她的家庭真有点生不如死。 
  在她的陈述中,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两句话“父母又因为一点小事吵得不可开交”、“更不要再提离婚”。这两句话中的“又”和“再”显示,吵架和闹离婚在齐家很可能是非常频繁的事,而齐某很可能早因不断劝解父母而心力交瘁,或者,她也会被卷入到这种风波中,而不断体会父母的痛苦。 
  很多人说,齐某是好女孩,那这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她的痛苦。因为,作为好女孩,她可能既要替爸爸考虑,又要替妈妈考虑,但无论她怎么为父母考虑,她仍然无力改善局面,只好看着令一家三口陷入心灵创痛的家庭闹剧不断上演,最终失去耐心。 
  有些孩子会因为烦透了父母吵架,而变得有点冷血,对父母的吵闹会冷漠甚至不闻不问。这种做法,看起来不好,但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自我保护,因为这种冷漠会让他适当远离父母的战争。 
  每一个孩子都想去调和父母的关系,如果能促进父母关系的融合,有些孩子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称孩子是家庭“天然的保护神”。 
  有时候,孩子的这种做法会奏效,但很多时候,孩子会发现,无论他作出什么样的努力和牺牲,父母的关系会按照他们固有的轨迹发展下去。这时,做孩子的无妨“冷漠”一点,将父母的问题交给父母去处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不管你和其他一个人的关系多亲近,但假若他不想改变,你是很难改变他的命运轨迹的。 
  从这一点上看,假若齐某能在父母的离婚闹剧中置身事外一些,也许这起惨剧就可以不发生了。 
  当然,这对齐某来讲的确不容易,因为在她的家庭中,妈妈和爸爸的力量严重失衡,爸爸既有腰伤又有脑溢血,他很可能会无力和妻子抗衡。按照海灵格的说法,这时孩子自然会站在弱势的一方,以令家庭关系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威胁对方,也暴露了自己软肋 
  如果没有齐某这种经历,可能很难理解齐某的内心世界,而假若能够理解这一点,也许就会明白,在齐某那样的家庭中,真是有点生不如死。 
  在新浪网友的评论中,一个网友发出了这种心声:“这样好了,爸爸不再因此而痛苦了,妈妈也不再因此而痛苦了,孩子也解脱了。” 
  这也正是齐某的心声。9月13日,她在家中打开电脑,更新了她的QQ空间的状态称:“这两天没玩,好轻松,所以以后也不玩了。” 
  当然,这种平静是一种幻觉,因为最后势必会发现,这导致了更大的痛苦。假若印度的轮回说能成立,那么齐某制造的这一人伦惨剧会导致极其可怕的轮回。就算没有轮回,按照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的理论,假若齐某因种种原因获释而结婚生子,在没有得到充分治疗的情形下,她未来小家庭的家庭动力,会比她的原生家庭可怕很多倍。 
  家庭吵架为何会有这么大的痛苦呢?因为很多时候,家庭吵架真的是往死里吵。 
  我的工作室已运作了一个多月,每个星期,我会有3天时间做咨询,密度比以前大了很多,其间接受的多个个案中,都有这种可怕的夫妻吵架。 
  通常而言,可怕的夫妻吵架都有一个共同的过程:先是一方因为一件小事A——譬如扫地做饭之类的——吵架,说“你在这一件事上没做好”,而对方则很快搬出事件B为自己辩护,说“你在那一件事上做得更不好”,于是你又搬出事件C,对方又搬出事件D……最后,过去所有的伤心事都搬出来了。 
  这样吵尚且罢了,最要命的是,吵到最后,经常有一个人会说:不过了,不过了,我们离婚吧。 
  这句话背后的心理动力,是非常微妙的。通常而言,它一定是威胁,“你不按照我说的做,咱们就离婚。” 
  但是,有的人使用这种威胁,击中的是对方的软肋,有的人使用这种威胁,其实是暴露了自己的软肋。 
  在齐家惨案中,齐某妈妈发出离婚威胁,击中的应该是齐某爸爸的软肋,他已经丧失生活能力,需要妻子照顾,如果失去妻子,那自然会令自己陷入更不幸的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