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专栏文章 > 文章详细
父母孩子谁之过
来源:蚌埠求是心理咨询中心  发布:2010-12-10  浏览:1279
每个即将做父母的人都渴望将来有个聪明的宝宝。孩子还没出生时,准爸爸和准妈妈们就想尽办法加强营养、进行胎教。抱着还没满月的宝宝,很少有家长以一颗平常心,希望宝宝健康快乐长大成人。大部分家长都会在此基础上附加条件,渴望孩子的未来如他们所愿,成才成家。但现实却事与愿违,对于大部分家长近似于残酷。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心中的希望一天天变小,甚至发展到绝望。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家长无异于一种煎熬。挣扎的过程中,父母们除了抱怨、打骂孩子,无计可施。面对孩子成绩差而又无回天之力的父母,在逐步接受现实的同时是否该反思对孩子的教养方式。
    曾有一位来访者刘女士,焦躁不安、一脸无奈地走进咨询室。当我问其来意时,她哽咽着,几乎无力地说他们家完了。据说她的女儿小时候天真可爱,性格开朗,小学三年级以前成绩还好。但三年级后成绩越来越差。为了女儿能有个好的环境,女儿去年升初中时,通过找关系使女儿去了本市较好的中学。开始女儿还能正常上学,快考试了却总是说身体不舒服不愿去学校,性格也变了,更为头疼的是,视父母如仇人,几乎不愿与父母交流。刘女士说,夫妻俩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及金钱都用在孩子身上,孩子却这么不争气,太对不起他们的苦心了。当谈及教养过程,问题显而易见。
    由于来访者工作单位经济效益差,收入低,觉生活不易,于是把希望寄托于女儿。希望女儿能努力学习,以后考上大学,转变家庭命运,使她扬眉吐气。强迫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写字,由于女儿年龄小,手的灵活度不够,写得不够好,就经常是疾言厉色对待。还经常以别人家孩子会背几首古诗、会写几个汉字、会说几个英语单词责备自己的孩子。由于刘女士不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当女儿小学初期借助具体物品思考做数学作业时,总是说孩子笨,有时动手打孩子。当孩子三年级以后成绩明显下降时,夫妻俩心急如焚,轮流看着孩子学习,每门学科都请家教,可就是不见孩子学习成绩提高,于是打骂孩子成了家常便饭。刘女士在不知不觉中满腔热情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扼杀了孩子的兴趣。一位哲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结果只能是孩子厌学、叛逆。
    第二天孩子来咨询时,目光中夹杂着恐惧。开始咨询很长一段时间,她只是点头或摇头。我告诉她:“妈妈很爱你,你知道吗?”她哭了,且越哭越痛。很久,在我的引导下,她逐渐停止了哭泣,说不愿去上学的理由是不想看到妈妈伤心。善良的孩子误以为不去学校,没参加复习,考得不好,妈妈会得到一种安慰。自己也能为考得不好找一个合适的借口,少挨打一顿。同时也不会让同学看不起。母爱本应是无条件的,而刘女士却把自己应承担的改变家庭命运的责任强加给了孩子,孩子幼小的心灵怎堪重负。长期的心理压力,一方面降低了孩子的免疫力,经常生病。一方面孩子从生病中得到所谓好处,可以不去上学、考试。
    汽车超速,可能出车祸。教育超前或超速,会使孩子无童年,青年无青春,中年无乐趣,老年无安闲。不当的教育不仅会毁了孩子的一生,也使父母一辈子不得安宁。
    通过咨询,僵持的母女关系缓和了,孩子理解了父母,意识到不去学校实际是在逃避,而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使父母意识到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是教育子女的基础。意识到爱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没有方法的爱只能给所爱的人带来伤害。意识到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远比仅抓学习成绩重要得多。而这些又反过来会促进孩子的成绩,成就孩子的一生。                               作者:赵巧玲
版权所有:蚌埠求是心理咨询中心网站. 皖ICP备12018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