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宏娇
近日,幼儿园虐童案的频发,使家长们都惶惶不安,整个社会一时之间也陷入了应激状态。各路明星、媒体纷纷表达对这类事件的气愤。但愤怒、恐慌的背后隐藏的是我们内心深深的无力感和失控感,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在这个充斥着不安全因子的社会保护到自己的孩子,所以愤怒、谩骂成了很多人唯一的发泄途径。其实除了发泄情绪外,我们是有能力去保护孩子的。

娈童、虐童事件一直以来都在世界各地存在着,但只有极少部分人敢于发声。比如: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在其童年时期被表哥强奸;《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作者台湾90后作家林奕含,中学时期被补习班老师性侵(出完书后选择了自杀)。他们通过媒体、文字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被害经历,呼吁社会关注这一现象。但大部分人最终都选择了沉默,即便事件的影响折磨了一生、痛苦了一生。所以,从心理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说,这类事件大规模地曝光反而是一件好事,是人们自我保护意识水平提高的体现。它在告诉人们“被性侵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施暴者。”正如林奕含所说“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被强奸、被虐待并不是最可怕的,真正可怕的是社会的不接纳、受害者要为自己的被害买单。
琼瑶剧《情深深雨蒙蒙》中有这么一个片段,梦萍被自己的朋友轮奸后,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澡,不停地说着自己很脏。她不敢跟家人、朋友说,因为她知道在他们看来甚至她自己也认为是她的不自爱才导致了事情的发生。虽然只是电视剧,但折射的是生活。中学时,邻居家五年级的妹妹,一天午休时间,被看班老师猥亵。她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父母也找到了学校,最终以这个老师被撤职、赔偿几千元了结了此事。可自此之后,她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因为全校都知道了此事,家长们不让自己的孩子跟她玩,说:'如果不是她自己平日不好好学习,喜欢打扮就不会遭遇这样的事。"长大后她谈了很多场恋爱,但都被人抛弃了,后来听家里人说她刚成年就未婚先孕,现在一个人带着孩子,过得很是辛苦。
心理学专家指出,西方是内疚取向的文化,而东方社会尤其中国是羞愧取向的文化。在我们国家,除了被性侵会给孩子一生带来巨大的羞愧感。很多家长不经意间的语言暴力也会给孩子带来羞愧,有时其程度不亚于性侵带来的伤害,我把它叫做语言性侵。比如“真丢人”这是很多家长常对孩子说的话。孩子在幼儿时期性意识刚萌芽时,对自己的身体充满了好奇,其中抚摸生殖器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很多家长看了会粗暴地把孩子的手拿开:“谁让你摸的,真丢人!”孩子尿床了会说:“你都这么大了,还尿床,真丢人!”孩子哭泣时会说:“你是个男孩子,还哭,真丢人!”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会说:“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真丢人!”孩子进入青春期,有了心动的对象,发现后吼道:“小小年纪,不好好学习,还早恋,真丢人!”于是孩子渐渐地懂了,原来只要我做的是不符合大人所期望的,就是丢人的。
很多父母会把这个社会对成就、形象、压力和奋斗的认同以及价值观,加诸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感到羞愧。当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会以我们的本质受到外界回应的程度,来发展出自信、胆识以及自尊。这个现象是发生在年幼之时,我们感受到被父母悉心照顾,一举一动被父母看到、听到,受到父母的支持、引导,就算只是一点初露头角,也会让父母引以为傲。但相反的,如果我们被丢进一个不合本性和天赋的模子中,别人的期望和投射不分青红皂白一股脑儿地往我们身上丢,如果天生的活力被内疚和糟糕的感觉给抑制住,如果感受到没有人需要我们、或是自己被人苛刻相待,那么我们自爱、热情、自发和真实的基本核心,将会被自我怀疑、恐惧、缺乏安全感以及自我毁灭给遮蔽掉。随着时光流逝,我们与自我分离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深陷入去变成另一个不像自己的人。于是,我们丢了自己,也没有成为父母所期望的人。更不幸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等各种心理疾病会找上我们,最终摧毁我们的人生。
作为家长,除了保护孩子的身体外,我们更需要的是保护孩子的心灵,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爱孩子应“如他所示,非我所愿”这也是我们给孩子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