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创始人牛根生说:98%的矛盾是由误解造成的。而所谓误解,其实是我们站在自己的思维框架下去理解对方语言、行为的含义,而未考虑对方表达的真实意图以及当前所处的背景环境。比如,你在路上碰见了许久未见的同学,而且听说他现在经营着一家在当地很有名气的公司,可你还只是一个小职员,你热情地和他打招呼,他的回应却很冷漠,这时你会作何感想?或许你会想:不就是混得比我好嘛,有什么了不起!想着今后不会再和他有联系。可如果你知道了他刚刚和妻子办了离婚协议,你又会怎么想呢?或许对他的回应多了一份理解,知道他的情绪并不是针对你的,心中的怒气也会烟消云散。这就是误解,它悄无声息地穿梭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破坏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尤其在亲密关系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可能都会造成误解。如何避免误解的发生,使关系良好稳定地发展?好的沟通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能有效地解决关系发展中的任何问题。
传统的沟通模式更多的是使用技巧,在意对错,希望说服对方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然而对于一段关系的问题处理,使用这种模式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在关系中,对错和道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的感受。所以我们需要打破旧的关系沟通模式,建立新的模式,使得沟通能够支持到对方,彼此可以相互看见、理解,从而促进信息的有效传递。
任何的沟通都离不开人物背景。背景有两种,一种是远景,包括兴趣爱好、习惯、信念、价值观、地域文化、个性特点等稳定的状态。上大学时,我们寝室五个人,一个新疆、一个广东,我和另外两个都是本省的。刚认识时,我们三个本省的之间交流就会多一些,关系自然也比她俩近。这就是远期背景不同带来的——我们三个由于地域相近,生活观念和习惯都比较相似,所以共同语言也会多一些;另一种是近景,和我们当下的状态有关,心情、身体状况等,比如说胃痛、腿酸、拉肚子、情绪不好这些都会影响到我们当前的沟通。记得在一次同学聚会中,有一个平时特别活泼的同学,那次聚会全程都很安静,也很少与人交流,很不像他平时的风格。后来听他室友说才知道,原来他最近重感冒,所以一直都没有精神。所以我们在和任何人沟通时,要想拉近关系,需要关注对方的背景。
我们习惯不表达感受,而是直接陈述主观建议和想法,这是我们文化传承下所形成的。比如,“你坐的姿势真难看”这是生活中常会听到的,乍一听好像没错。可如果对方说:“我看到你把双脚放在椅子上,我觉得不舒服”哪种用语更让你能接受呢?显然是后者,前者带给人一种评价、指责的感觉,很容易引起矛盾冲突,而后者只是表达了事实和自己的感受,不带主观评价。尤其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这样的表达尤为重要,比如:“天天打游戏,把眼睛搞坏了看你还玩不玩了!” 改为“看到你一直在打游戏,我很担心你的眼睛,希望你能到户外玩一玩。”这样孩子感受到的不是责骂,而是关心,就更容易接受你的建议。
亲子关系的发展方向就是在我们与孩子日常一点一滴的沟通交流中形成的。夫妻相处也是如此。今天是你们的结婚周年纪念日,你以为丈夫会早早地下班回来,和你来个浪漫的二人世界。可他却很晚回到家,而且自始至终都没提过,你愤怒地吼道:“这么重要的日子你都能忘记,你的眼里可有我?”而忙碌了一天的丈夫,见你不仅不体谅他工作的辛苦,还这样指责他,也会很生气。但如果你语气平和地说:“今天是我们的结婚纪念日,我原本以为你会记得,可你好像忘记了,我很难过,也很生气。”丈夫感受到的不是你的埋怨而是委屈和对他的在意,他自然会跟你解释、道歉,甚至做出弥补。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了用指责、批评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愤怒,却忘了表达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更加理解自己,促进沟通的有效进行和关系的良好发展。心理学中有一句常用的话:情绪不走完,理智出不来。学会描述事实、表达感受,既不压抑自己的情绪,又增进了彼此的情感交流。是一种利己利他的沟通方式。
我们和对方之间,沟通架设的桥梁是什么呢?核对信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框架和模式。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如同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每个人的思维意志都是独立存在而且不同的。所以我们永远无法在对方不明确表达自己需求的情况下,完全理解对方的想法、好恶,信息的澄清、核对就是非常好的理解对方的通路。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判断都是内心世界产生的。比如,他为什么回来这么晚呢?一定是干什么去了?我估计他肯定外面有别的女人了。这样想的话,你自己就会生气。他看到你给他一个脸色,然后他也产生了一种不悦的感受,两个人之间就会发生争吵。所以我们需要把自己的想法、疑虑在关系中呈现出来。当真正在关系中呈现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情绪是你自己的。对于外界刺激事件,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尝到的,经过你的解读诠释,就造成了你的感觉,和他人是没有关系的。核对的作用是为了重新采集信息,如果信息、诠释发生变化,注意力焦点才会变化,那么感受就会变化,误会才可能避免。不过,核对的要点不是“对和错”的确认。而是“同意不同意”、“赞成不赞成”的核对。在关系中不是要去评判对与错,而是要看彼此是否赞成这样的观点。
我们一生都是在与生命中所有过客不断“碰撞”的过程,碰撞中所擦出的火花就是彼此之间的关系,所有受伤的心灵,都是在关系中“碰撞”所伤,避免误会的发生等同于减少伤害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