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专栏文章 > 文章详细
人格障碍形成的类型及原因
来源:蚌埠求是心理咨询中心  发布:2010-11-28  浏览:1289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适应不良,即不伴精神症状的人格适应缺陷。佯有精神症状。此类人的内在体验和行为具有持续的明显偏离文化期望范围的倾向。

  最初人格障碍指的是使他人不便、烦恼或蒙受损害者,如反社会人格障碍;后来以“害人害己”来概括此类人;近年发现有的人格障碍患者并不贻害他人,仅自己经受痛苦,如强迫型人格障碍。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偏执型、分裂型、强迫型、表演型、反社会型、焦虑型等。各型均有一些特征,目前认为人格障碍是异源性的集合体。

  1、偏执型人格障碍:这种人敏感多疑,常将他人无意的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蔑,过分警惕与防卫,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往往将自己的挫折或失败回咎于他人。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以社会隔绝和感情疏远为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他们缺乏亲密的人际关系,缺乏性兴趣,体验不到愉快,情感平淡,沉默寡言,孤单。

  2、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或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这类人以情绪不稳定为特征。他们具有过分的情绪表达以引起他人注意,对人情感肤浅,说话装腔作势,诱惑或挑逗行为却缺乏****,易受他人或环境影响,以自我为中心,为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择手段,不断渴望受到赞赏。

  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此类人的特征是经常发生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患者在儿童少年期(15岁以前)即见端倪,表现为品行障碍如离家外出,与人斗殴,伤害动物,毁坏他人财物,经常说谎、偷窃等。成人(18岁以后)出现不负责在的或违犯社会规范的行为。他们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吸取教训,无自知之明。

  4、焦虑型人格障碍:又称回避型人格障碍,此类人的特征是长期和全面的脱离社会关系。他们回避社交,特别是涉及较多人际交往的职业活动,害怕被取笑、嘲弄和羞辱。自感无能,过分焦虑和担心,怕在社交场合被批评或拒绝。

人格障碍是由于某种不健全的先天素质,或在后天不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其表现在:

  (1) 生物遗传因素。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亲生父母有人格障碍的,被收养子女有病态人格的比率高。同卵孪生子比异卵生子在人格障碍、过失和犯罪等方面的一致率更高。

  (2) 病理生理因素。人格障碍患者对静态和紧张刺激的自主反应程度比正常人低,他们倾向于缺乏焦虑,因而不能从经验中吸取教训。

  (3) 后天生活环境和社会因素。这是形成异常人格的外因,而且是很重要的因素。人格障碍患者的异常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上都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学得的,儿童期间单纯通过观察、模仿,即可觉得许多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包括一些社会适应不良的行为,并通过条件反射机理而巩固下来。追溯人格障碍患者的童年,常可发现不良环境对其人格偏离所产生的影响。童年接受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行为影响最大。另外成年人在严重长期的精神打击下(如冤狱、单独隔离禁闭),也会后遗显著性的人格改变

个人的人格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恒定性,要改变并非易事,正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但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加强自我调适和进行各种治疗,人格障碍是可以纠正的。
版权所有:蚌埠求是心理咨询中心网站. 皖ICP备12018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