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伊拉斯谟大学曾对中国国民的幸福感进行了3次调查,其中,1990年国民幸福指数6.64(1-10标度),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却下降到6.60。到了2009年12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公布的幸福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现在的中国人没有10年前快乐了。国内与幸福感相关的调查近些年也层出不穷。今年8月10日,在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发布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6.9万参与者中,90%的被调查者有孤独感,46.9%的受访者对生活满意度不太高,19.1%的人甚至表示对生活非常不满意。种种数据还表明,越是生活在大城市,越感到不幸福。(《生命时报》10月18日)
经济不断增长,幸福感却每况愈下,“钱多了,幸福少了”的国人还真是相当尴尬。诚然,尽管中国在世界上还谈不上富裕,但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却独领风骚,无论是每年的经济增长,还是国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应该说都有目共睹。中国所蕴含的发展潜力甚至让不少外国人把中国当成了实现梦想之地,按理来说,富起来的中国人更应该对其中的幸福感同身受才是。然而,何以国人的幸福感却非但没有水涨船高,反而背道而驰了呢?
诚然,“钱不是万能的”,指望钱多了就能更幸福,本身其实就是个误区。不过,正所谓“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尽管人们对于“幸福”的定义会千差万别、各个不同,但是所有的幸福其实离不开一些共同的前提和基础。这之中,身体的健康与经济的富足无疑都不可或缺。假如幸福感的提升全部寄望于人们去学会“穷开心”,甚至认为收入与幸福无关,只要心态好穷照样可以幸福的话,恐怕多少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
可见,追求幸福其实同样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济收入也的确是国民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提升幸福感当然应该从改善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这一基础做起。不过,幸福固然离不开经济基础,但是,仅有经济基础,也确实并不足够。事实上,经济更多是一种物质基础,而幸福却更多来自于内心和精神上的感受,二者之间的确还有距离和差异。
对此,或许有人会说,所谓“钱多了,幸福少了”其实也是个伪问题,之所以幸福感下降,恰恰是因为钱多得还不够,收入增速还太慢。具体来说,我只涨了几百,你却涨了几千,这个时候,还非要我觉得幸福,的确有些强人所难。不过,钱越多是不是真的越幸福,其实仍然需要打上个问号。有心理学调查表明,幸福感的确随着收入从1000元到3000元成正比提升,但是幸福感并没有随着收入的继续增长而继续成正比提升,相反,在高收入群体中,幸福感反而会呈现出经济学中边界效用递减的趋势。
不难看出,在幸福感这一问题上,收入的确不是万能的,假如把简单的认为幸福感与收入成正比,甚至把提高幸福感的与提升收入划等号,显然是一种误区。事实上,钱这个东西,没有最多,只有跟多,何为收入富足,其实也很难有明确定义和统一的标准。在人们在以追求幸福的名义追逐财富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因为走得太远以致忘记了出发的目的,当人们的眼里只有财富,活着只是为了攫取更多的财富,甚至因此而陷入无尽的攀比之中,畸形的财富观之下,收入增加与幸福渐行渐远,背道而驰,也就并不意外了。
一言以蔽之,经济的确是幸福的基础,但相比对未来的希望,社会的公平,保障的到位与精神的充实,富裕其实不过是通往幸福之路上必须迈过的那道最低的门槛。对于中国来说,在寻求经济发展的路上显然不应忘记我们出发的真正目的。究竟谁偷走了中国人的幸福感,发展中的中国倒是不妨时常放慢速度,反躬自省。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