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大学的容纳两百多人的阶梯教室里,我的心理健康讲座刚刚结束,讲台边还有几个学生围着我问这问那。在教室靠近门边的角落里,一个白皙文弱的女生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一直低着头在座位上一动不动。等同学们渐渐散去,我悄悄走到她身边,拍了拍她的肩,她抬起头,满眼泪水……
在我的咨询室里,女孩哭得泣不成声:“老师,现在的我是不是太没用了,肯定没人喜欢我现在的样子吧?”一连串问题从那双迷茫的眼睛里迸出来。——我仔细地端详这个叫晨晨的女孩:清秀、小巧、白皙,想象她如果笑起来的话,该会多么可爱!是什么困扰让她面色苍白、似乎风也能吹倒她呢?
“我的爸爸妈妈要离婚了!”晨晨绝望而无助地喊道,“我是他们的女儿,他们曾经很爱很爱我,我就是想让他们继续爱我、维持这个即将破碎的家。但是,我现在做什么都没用,我怎么这么没用啊!!”
晨晨告诉我,好久以来,爸爸妈妈就像一个平面上的两条平行线,早就没有相交点了,但他们对待晨晨都是真真切切的爱。晨晨一天天的在这种异样的父爱、母爱中长大,看着憔悴的父亲和唉声叹气的母亲,晨晨备觉自己的责任重大。为此她拼命努力,想尽办法讨得父母的欢心,包括在学校里努力争取奖学金,争取其它能拿到的奖项,为了让父母可以为同一件事高兴,或者能为同一件事聚在一起。生活中,她想出各种名义、也在预先进行了无数次与父母单独沟通之后,把父母拉到一块……但所有的努力都已无济于事了,她发觉父母正私下商谈离婚事宜,这怎么不叫人伤心无奈?!
我看着渐渐平静下来的女孩:“晨晨,你作为女儿,该做的、能做的是否都做了?”
“是的,我爱他们,他们也深深疼爱我,可为什么还要离婚?”
我又问:“那么,不论父母如何决定自己的生活选择,与爱不爱你并没有太大的关联,对吗?”
“?”晨晨一愣……“这也就是说我父母是否离婚,这中间并不存在我的问题?”
“不是吗?”
“那我为什么觉得与我有关呢?”
“是你把父母的问题背在了自己身上,让我们放下这个‘包袱’试试看……”
由此可见,晨晨的危机主要由家庭问题引发的,但问题不在于父母离异本身,而在于晨晨对此事的看法。
在主观认识上,晨晨觉得自己对此有责任,认为必须以自己的努力去维持家庭的完整。当种种努力均告失败之后,她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乃至开始怀疑自己,丧失自信,把家庭的即将解体都归咎于自己的无能、无用,而忽视了事实本身。这种不合理的认识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导致晨晨精神极度疲惫,快要撑不住了。
所幸的是,在这种状态还未彻底失控之前,晨晨走进了咨询室,尽情地将情绪宣泄之后,她有了完整的痛苦表达。咨询师帮助她理性地分析了事情的缘由,重新审视了她的认知状态,在客观环境改变不了的前提下,开始学习坦然面对、坦然接受。
放下心理“包袱”的晨晨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脸,人也轻松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