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4日,卫生部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提供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总人数已经超过一亿,精神疾病发病率超过7%!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后来有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这里的“精神疾病”,不只是指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的精神疾病,也包括神经症、多种焦虑症、抑郁症、人际关系障碍以及酒精、药物使用所导致的各种精神障碍和冲动控制障碍等。他们大多只会困扰当事人,而不会对周围人和社会造成危害。(参阅《环球时报》2010年06月08日)
说到国情,大家会马上想到: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较大、矿藏丰富,GDP多少等等,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前面提到的有关精神健康的那个数据呢?它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基本国情!这个国情,恐怕比其它的国情,还更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一个没有引起足够关注的基本国情
所谓“他们大多只会困扰当事人,而不会对周围人和社会造成危害。”这话说得太简单,含混。“什么叫‘只会困扰当事人,而不会对周围人和社会造成危害’?”人生活在社会中,“人是社会关系总和”。人首先有自己的亲密关系,包括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子女、婚恋对象等,其次还有自己工作关系,包括领导、同事、下级等。如果一个人有精神疾患,他给所有这些关系都要造成一定的影响!重则造成明显的烦恼,降低其幸福感,甚至严重的心理负担,让生活变成折磨。
譬如,某个中学生就得了抑郁症、恐怖症,不去上课,呆在家里不出门。父母想尽办法,挖空心思,可是越是着急,孩子的情况却越是严重。这样的父母,心情能够好吗?请问,这是“只会困扰当事人,而不会对周围人和社会造成危害”吗?再如,一个酒精依赖者,就足以毁掉整整一个家庭的幸福!
一个人得了精神疾患,至少会影响他的父母,如果是建立了新家庭者,还有配偶、子女。得了精神疾患,当然谈不上幸福感了,一般来说,他至少还会影响两人,甚至五人的幸福感。这样来看,从“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总人数已经超过一亿”这个数据,我们可以推衍出,在中国人中,缺乏幸福感者,至少有三亿甚至五亿!
既然我国是要“以人为本”,促进全民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既然中华民族要复兴,先对这些人群下一些功夫,是有必要的,而在这里,心理服务从业者,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中国应用心理学需要创新
毋容置疑,中国的心理服务业的现状,远远不够满足现实的需求。中国应用心理学需要创新,心理服务业需要创新。那,为什么要提“心理服务”这个概念?
如果从能量学的角度看,缺乏幸福感就是负能量太多,正能量太少,或者说是负能量大于正能量。改善中国缺乏幸福感人群的情况,需要从上到下,全社会的努力。但其中,心理服务从业者,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角色,他们直接地从事着改变各种精神疾病患者的工作。实践证明,一部分有足够水平的心理服务工作者,他们能够有效地帮助这些患者,甚至治愈这些患者。当患者的情况改善,或是治愈之后,他们就能以新的面貌生活,影响着周围的人。
心理服务业,是应用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领域。它的外延,不仅是指心理咨询师,也包括其他心理服务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固然是当前心理服务最大的一支力量,但并不是唯一的。中国的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不能够把眼睛只盯在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发展上。心理咨询师的心理服务,只是一种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受着西方模式的强大影响。
2005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推出了1加N的全国职业培训项目。这里的“1”代表1个核心技能,“N”代表N个辅助技能。这个项目,其中有一些涉及到心理服务,它对于推动心理服务业的发展和多元化具有启发性和一定的作用。“心理顾问”、“心理养生咨询师”、“EAP咨询师”、“婚姻情感咨询师”等都是其中的具体项目。尽管它们的发展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但中国心理服务业的发展,对它们也应该做必要的研究。其实,心理服务业之所以要多元化,是由于人类的状态的多元化,人类需求的多元化。
在今天,中国的心理服务业,正在向多元化发展,实际上也符合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产业发展的某种规律。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一个社会能够生机勃勃地发展,必须要具有相应的职业流动。我国心理服务的多元化,一方面体现了适应国民状态的变化,一方面,也体现了一种必要的职业流动、职业竞争。关于新的心理服务的项目在不断地增加,一些喜欢心理服务工作、并且适合搞心理服务的人也不断从其它行业转入心理服务业。
心理服务业的多元化发展,必然带来激烈的竞争。但竞争分为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大家都可能有过这种体验,在心理学界,存在着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的情况。我认为,如果心理学工作者自己都不能够克服“同行是冤家”这句咒语,那么心理学能够起的作用就会有很大局限。我们搞论坛,正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平等、开放交流的场地,为了促进良性的竞争。
三、中国应用心理学创新的价值取向
我国具有巨大的心理消费市场。我国的心理消费市场如此大,为什么心理服务业的经营又不景气呢?目前心理消费市场总的情况是潜在的需求大,有效的需求小。或者说中国的心理服务是“雷声大,雨点小。”
南开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李强教授认为,中国心理咨询业的发展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制约——
1.经济实力。经济实力是指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2.社会观念。社会观念是指受传统观念影响的消费心理。
3.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是指心理服务工作人员提供的服务的品质。
我认为,在这里,就心理服务工作者来说,服务质量是影响中国心理服务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服务质量低,是由于服务工作者的水平低。服务质量高,心理消费就会逐渐培育起来。
我的看法是,中国心理服务需要创新,而创新的价值取向是“高效、治本、简明”。由于目前工作坊、网路课程等正在开始流行,“高效、治本、简明”之外,还可以加上“量大”。
四、中国应用心理学创新的本土化问题
解决心理健康的问题,不光是心理学的任务。它是取决于很多学科,很多领域的复杂的问题。而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也不是完全取决于经济发展、科学发展。
如果说在实验心理学方面,某些西方发达国家会有优势外,在心理治疗、心理调整、心理服务上,他们未必会占优势。
心理服务的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心理服务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它的对象是人,心理服务水平的高低,关键取决于心理服务工作者个人的成长,以及他的通心能力、哲学理念和治疗经验,方法并不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他的国籍,以及他所在的国家的经济、文化状况、心理学发达程度和普及程度恐怕也不是。
如果要进行比较,老外治疗老外,中国人治疗中国人,然后来比较疗愈率,这比较麻烦。但至少可以说,老外来治疗中国人,在解决中国人的问题方面,老外未必优于中国人。(文/许金声)[心灵咖啡微信号:psycofe]
(阅读更多心理学文章请进入“心理学人” ——心理学圈子里的人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