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正准备和小伙伴们继续探看我们和情绪之间细腻互动(或不互动)关系的时候,这两天我刚好又读到一篇由Dr. Tronick主导,被称作是静止脸孔(Still face)研究的文章,文中揭露了:即使是不到一岁、尚未咿呀学语的婴儿,就已经拥有感知及反应情绪的能力。这让我想到:如果是经由生命演化之后天生自具的,就必然具有绝对的存在价值和缘由。所以感知情绪、靠近情绪,具有与情绪相处的能力,必然能够让我们舒展发挥出更为丰美鲜活的生命力道!
这个新的印证逻辑,让我此刻在书写这篇文章与你分享时,内心感到更饱满的温暖和力量!希望在阅读时的你,也同样有着相同的感受:)。
上一篇文章的结尾,我跟大家提及了我们的情绪世界其实复杂(也因此有趣)而细腻。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和自己的情绪建立良好靠近的关系,除了靠近并了解自己(比如说,我现在是什么样的情绪/感受?亲们不要觉得这个问题极傻,其实很多人是说不出来的。或者很可能说出来的是想法,或者说出来的是很泛很单一的感受词语,但其实当一个事件发生时,我们往往同时拥有好几种感受)之外,也需要对情绪世界有更细致的理解。
“感受的感受”?究竟是什么?
我所热爱的萨提亚女士非常独有创见的在萨提亚心理学派中,提出了“感受的感受”这个和情绪/感受相关的细腻名词。精准的点出了我们和感受的关系。所谓“感受的感受”,这个听起来很像绕口令的词语,如果举个例来说,就是:
□ 我感受到“生气”,但是因为我有一个想法(信念)是:“好女孩不应该生气”,这时候我的内心就会对“生气”这个感受出现“自责”或者“愧疚”的感受。
□ 或者我感受到了“悲伤”,但是从小父母就告诉我:“男孩子哭什么哭”!于是我的内心就会对“悲伤”这个感受,产生“羞愧”、“生气”(我们的生气,不止有对别人的生气,也常常是像这里一样的对自己的生气)等感受。
□ 还有一些人成长于一个严格教养的家庭,从小认为“快乐”是一种放纵或放松的逸乐,会带来危险的后果。所以他内心不自觉就会对“快乐”这个感受,伴随出现“担心”等等的感受。
在这三个例子中,第一个出现的是我们最原始的感受(比如“快乐”,但是因为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某一个信念(比如“乐极生悲”,让我们评价衍生出另一个感受(比如“担心”),这个后面跟随出现的就是“感受的感受”。
别当给错药方的医生
也许有些小伙伴会问: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和认出我们的“感受的感受”?这是因为我们这个复杂又隐秘的内心转折小剧场,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了解之后,它将让我们看见一个更多维度、也更真实的“自我情绪地图”,于是我们可以比较了解:到底此时此刻的我(或者对方)怎么了?
比如说,为什么有些人伤心的时候总是用生气表达?为什么有些人总是笑着说自己很受伤?我们的这些(内在)感受和(外在)行为表现不一致的惯性(所以往往是不自觉的)表达模式,除了因为远离自己真实的感受而令我们自己困惑和受苦(前面说过,感受是灵魂的语言,它在告诉我们现在我需要什么?如果我们接收判读错误,不正像评估错误的医生势必会开错药吗?),同时也会让面对我们的他人感到困惑和不知如何回应(或给不了我们内心真实想要的回应)。
掌握成功与幸福的密码
除此之外,当我们了解自己对于感受的脉络之后,也能够让我们看见:原来自己一直耗费很大的能量在阻挡与否认某些感受/情绪的出现和存在。这时候,我们透过改变或者至少调整松动信念的方式(比如:乐极不一定都会生悲,快乐也具有正面力量),让我们和某些被内心隐形排拒的情绪(比如:快乐)创造出可以靠近的新关系。这时候我们就是在让自己的内与外呈现比较一致的状态。
心理大师罗杰斯研究发现:当人能够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过去被阻碍、被否认的情绪,当人的自我和情感变的协调一致,能够切实生动地体验自己的真实情绪,这个人将感到无比的放松。
当一个人对自我经验的排斥与歪曲越来越少,自我内部的沟通越来越多,自我的体验越来越真实,他们就能够比较准确地做出对于现实的反应,决策也会比较正确。而这正往往是我们创造“悦纳自己”、“人我和谐”,并为自己创造成功的幸福密码!
[9525866.jpg]
“情绪地图”究竟是什么?
接下来,让我们更延伸地来认识一下另一个与情绪相关的细腻词语:“情绪地图”。
在人际历程谘商学派中,谘商师在陪同探看我们的核心情绪时,会一步一步的往前探索,有时就会出现一组类似天上的星星组成的星座图一般,连带组串的情绪图像。举个例子来说:在我的幸福会客室里,李欣因为无法完全放下先生曾经发生的外遇事件而感到痛苦,我们其中一段对话是这样的: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在心里呐喊:怎么可以这么不公平?!为什么有人犯错还可以活得那么好!”。
“你的生气有表达出来让先生知道吗?”
“有!”
“那么你是怎么样跟先生表达你的生气呢?”
“我就都是用哭的呀!因为他让我好伤心。”
在这里,我们看到李欣表达出来(包括对先生或者对自己表达)的主情绪/感受似乎是“伤心”。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探看她的想法(“怎么可以不公平!”)和行为(“每天晚上我都在心里千回百转地想:我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报复他!”李欣和我一起发现:她真正核心的情绪其实是“生气”。
为什么李欣的“生气”会隐藏起来,然后转成“伤心”出现呢?透过我们一起往她成长历程中的家庭规条探看,她看见了从小妈妈总是说:“女孩子生气就丑了,没有人会要你”。这句话让她在心里埋下了“我不应该生气”、“女人生气就没人爱了”的观点。因为生气是不被允许、不安全的,李欣对于自己的原始情绪“生气”,产生了“罪恶感/自责”(也就是萨提亚女士所说的:“感受的感受”),然后另一个可以被接受的次级情绪(也可以称之为工具性情绪,或者表面情绪)“悲伤/受伤”就被表达出来了。
当我们隐藏一个情绪的时候,通常是背后有一个观点在影响我们!在李欣的身上就充分呈现出了这个心理逻辑。而这也连带影响了李欣接下来的行为,明明她是生气,但是却用伤心的哭来表达自己。
而这个移转的曲折,一方面让李欣无法靠近和理解自己最核心的感受,也自然无法好好精准照顾和抒发这个核心情绪。另一方面,这同时也会让与她互动的人感到迷惑,更加无法理解她也难以给予她真正想要的东西(因为连李欣自己都没搞清楚呀)。
悲伤需要被照顾
相较于这组“悲伤(表面情绪)-生气(原始情绪)-罪恶感/自责(内在评价后情绪)”的情绪地图。另外一组常见的则是“愤怒(表面情绪)-悲伤(原始情绪)-羞愧(内在评价后情绪)”。也就是说,有些人一开始出现的原始情绪是“悲伤”,但是因为他对于“悲伤”连带有的是“羞愧”(也就是萨提亚女士说的“感受的感受”),这个阻挡了他表达出悲伤,于是他继而浮现和表达出来的就会是“生气/愤怒”。
落在这组情绪地图里的人,常常出现的就是生气暴怒的状态,但其实他心里埋的真正情绪是悲伤。悲伤在跟我们说的话是:“我的内在需要好好的被照顾一下了”。悲伤,是需要被靠近被了解的,因为在靠近、了解与接纳的当下,疗愈就随之产生了。
可是我们看到落在这组情绪地图的人,是用如同火焰般的生气,一方面继续炙烧伤害自己,一方面也赶(吓)走旁边想要靠近的人。于是他内心的悲伤感受反而会因为更高涨的愤怒、挫折和孤单而更加强烈,而不是在得到正确的对待与照顾之后,因为得到抒解后逐渐平复。
了解接纳情绪:拥有更大的内在修复能力
在我们对于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能够有更贴近正确的理解之后,我们如果能继续对自己的内心感受越诚实、越能倾听自己情绪的声音、越接纳允许自己情绪的人,往往就能拥有更明显的内在修复能力。
举例来说,当我们失恋分手了,最常出现的情绪可能是悲伤(也有不少人是生气,但如果对于生气再细看下去,通常也会发现里面还是包着失落或难过)。这时候我们如果被“悲伤是不好的”、“悲伤是软弱的”这类信念阻挡,我们很可能会用“让自己变得忙碌”的方式来逃避悲伤的情绪(因为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忙碌让人感觉积极正向,感觉自己有价值感,让人有种“我没有被打败”的感觉,所以很多人都会惯性地让自己看起来忙碌,借此忘记自己的情绪)。
这种转移负面难受情绪的方式,其实也不是说这样不对,只是如果以复原的观点来看,这样会把伤痛修复的时间给拉长,累积久了,也会让自己对情绪更缺乏控制感,最后很可能会像地雷爆炸一样大爆发(忧郁、愤怒……)。
从心理视窗来看,情绪紧绷、缓和、紧绷、缓和的纾解过程,是健康心理非常重要的要素。给自己一段安静的时光,好好对待你的情绪,好好的陪伴自己,温柔的对待自己。如果你的悲伤想出来,你就让他出来哭一哭;如果你的生气想出来,你就让他出来吼一吼;如果你的困惑想出来,你就让他出来发发呆、发发傻,陪他等待现出曙光的时候……。
在这同时我们也记得:我们是自己各种情绪的主人!跟你的情绪建立好这样关怀、接纳、允许,但同时清楚位阶的关系。当我们这样做,我们就是在靠近自己、就是在爱自己。我们就是在创造自己内外的一致。这是我们可以送给自己的幸福。(文/慧嫚)[心灵咖啡微信号:psycofe]
(阅读更多心理学文章请进入“心理学人” ——心理学圈子里的人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