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关于养育婴孩的书籍有各种派别,各个门派都有拥护者,常在各种场合上争论不休。战役有大有小,至今仍未停歇的论战是关于行为理论运用于婴儿的养育方式。其实,现今科学还未有具体定论。也很难有定论,这牵涉到研究方法学的问题,因为不可能真的将小孩从小分成两组,一组用A方法,另一组用B方法,然后去比较两组的不同。也不是说你用哪一种养法,就一定可以养出自信、负责、有纪律、人人称羡的孩子。
坦白说,有一些反对者对于行为理论的误解非常的深,常常流于意气之争,多的是情绪性发言,如“我们只用‘爱’养小孩”、“我的孩子才不是巴甫洛夫的狗”、“干嘛在小孩面前挂一串红萝卜,他又不是驴子”,如此这般尖酸的批评,可以想见不可能公允面对此概念。但是,多数人对于行为理论的了解,都停留在很表浅的层次,以为只有古典制约、操作制约、惩罚才是行为理论,削弱(extinction)、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系统减敏感(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型塑(shaping)、代币制度(token economies)等等应用部分,却自行判定与该理论无关。
其实,行为理论几乎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人的地方,每天都在发生。像是做了工作可以领薪水是行为理论;天气热了想喝冰水是行为理论;回到家第一件想做的事情是开计算机上网也是行为理论。这些每天都在反复出现的行为,都与行为理论相关,只是大家都实践得很彻底,但都不自觉。
婴孩的成长也是同样道理。行为理论天天都在应用,却因为认识不清,以为自己是“纯爱”那一派的。就算是只用爱养育小孩的父母,每天晚上必定经历的哄睡婴儿过程,照样逃不过行为理论的关照。在婴儿入睡的程序中,父母的手越拍越小力,越拍越微弱,接着慢慢停止拍动,捏手捏脚走了出去,关上了房门。这是行为理论中的“削弱”原则。就算是标榜只用“爱的教育”的家长,要教小孩玩新玩具,教一次不会,教两次不会,教了十次还是不会。明天再教十次,后天再教十次。这样一直教下去,十天之后,小孩终于理解要怎么玩了。“人一能之,己百之”,这当然也是行为理论,这是“观察学习”的应用。这个模式天天都在重复发生,各种新事物的学习都是这样学来的,发展的里程碑也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认真想来,行为理论应该是心理学中流传最广、运用最多的学派,如果真的那么不好用,它不可能存活至今。那这些反对的家长们到底是如何得到“爱的教育”与“行为理论”是互相悖反的结论?(不是只有人类在反复使用这个概念,动物界也经常发生。一只猴子看到其他猴子用棍子打香蕉,自己马上有样学样,也用棍子打香蕉来吃,这是观察学习很典型的例子。)
一个学派本来就有很多面向,端看你怎么运用。不能说因为行为理论中谈到惩罚,就以偏概全的认为这是邪恶学说。明明有很大的一部分都是良善的,但却弃置不用。理解不透彻的人,总是容易因噎废食,拘泥于坏的部分而削足适履。如此不可变通的态度,反倒是教养小孩的天敌。对于养育小孩,根本毫无帮助。
延展阅读:简单说明削弱、观察学习、系统减敏感、型塑及代币制度的概念
• 削弱(extinction):不好的行为出现时,不给予任何回应。不好的行为即会减少出现。
• 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观察模范所出现的行为,自己也跟进这些行为。
• 系统减敏感(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此方法常用于害怕或讨厌的事物上。这件事情说来最复杂,因为要做的事情很多,一般人要自行完成这些步骤相对而言较为困难,此方法最好在专业人员协助之下进行。首先要让孩子学会放松,版本需以适用孩童为佳。接着要将害怕或讨厌的事情分阶层,阶层要分得够细,在执行上才不会遇到儿童排斥。接着让小孩想象这些阶层,并且同时进行放松练习。当然,此方法也不适用太小的孩子。
• 型塑(shaping):将目标行为分成很多小部分,一步一步完成。如晚上独自睡觉、学习走路。
• 代币制度(token economies):简单说就是集点换东西,便利商店常常推出这个活动。要定义出所有好行为所代表的点数,一段时间之后,这些点数可以更换喜爱的东西。太小的孩子不适用,至少要四岁以上才知道集点的意义。
(文/林希陶 作者为临床心理师,专长为临床儿童心理病理、临床儿童心理衡鉴、临床儿童心理治疗与亲子教养咨询。近来因生养双胞胎,致力于婴幼儿相关教养研究。)[心灵咖啡微信号:psycofe]
(阅读更多心理学文章请进入“心理学人” ——心理学圈子里的人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