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体育有约”科学健身大讲堂“健康去哪儿”系列讲座第三场,上周在盐田区东部华侨城举办,来自广州体育学院的心理学教授曾芊女士为听众们做了“当体育健康遇上美丽心情”的精彩演讲。本次活动由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主办,深圳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深圳市盐田区文化体育局承办,并由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深圳联络部提供特别支持。
用锻炼来缓解负面情绪
曾芊说,现代社会中人们最普遍的心理问题一是抑郁,二是焦虑。
曾芊在讲座中指出,缓解负面情绪一个快速有效的方式是体育锻炼——“哪怕你进行5分钟的有氧运动,都可以有效降低焦虑,缓解抑郁。”而对于性格、心理出现一定问题的儿童,体育锻炼更是一剂良药,比如有些儿童内向孤僻,那么参与篮球、足球这样的团队运动就非常有效,如有孩子过于活泼多动,那么太极拳或棋牌类运动则更为“对症”。
要培养自己的“钝感力”
曾芊说,现代社会中,焦虑情绪很多来自于过重的心机,太敏感的反应,不必要的斤斤计较。她举例说,比如你的嘴角被蚊子叮了一个包,过于敏感的人会对此非常在意,可能去抠、去摸,去找药膏,担心会不会影响形象,越是这样你越是发现,你在不断地“处理”之后,它可能更加红肿。如果你并不在意,甚至根本没有发现,说不定它半天时间便已经消失不见。因此曾芊特别推荐渡边淳一的《钝感力》一书,“易焦虑者可以有意培养一下自己的‘钝感力’,学会放下,学会忽略,你会发现生活简单快乐了很多。”
不要逃避心理门诊
“我每次经过医院心理门诊都能看到在门口犹豫半天,躲藏半天的人,他们不敢进去,也怕被人发现自己在看心理门诊——别人肯定说,哎呀,他心理有问题,他神经有问题!”这是曾芊最深刻的印象。
她提出了一个对比:如果在美国,年轻男女初次约会,她会对他有极佳印象:首先,看的起心理医生,说明他家有一定经济实力;其次,他去看心理医生,说明他非常注重健康。曾芊认为,我们在现代中国最该破除的就是这种对心理门诊的偏见。
曾芊建议,如果负面情绪持续三天,通常会缓解或消失;如果持续一周,一定要引起警惕,如果持续1个月,一定要毫不犹豫去看心理门诊,因为此时心理状况已非常危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心理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