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专栏文章 > 文章详细
倦怠,提不起劲头,注定悲剧了吗?
来源:蚌埠求是心理咨询中心  发布:2013-07-31  浏览:830
最伤士气的就是这样,大家一起想出来一个东西,觉得特别好,每个人都特别兴奋,恨不得马上付诸实践。但是拿到客户那里,客户就一点儿都不买账,这对自我价值肯定是个沉重的打击。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这种遭遇的是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中的无效感(Sence of Inconsequentiality),即个体对于自身付出与回报之间强烈的差异感,以及对所从事工作意义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弱化以及不胜任感。

除此之外,我们在各种充电的状态下,突然无法跟进。比如,写不出东西,看不下书,脑子放空,或者心烦意乱,不知道怎么做,要做什么。这种情况每个人都遇到过,这标示着,一个危机的到来——倦怠症

心理学中有关倦怠(Burnout)的研究最初起源于工作领域,如今已扩展和细化到学习领域。学习倦怠是指一种主要发生于学生身上持续的、负性的、与学习相关的心理状态,其主要体现为身心耗竭、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

如何克服学习的困难呢?

“正向长期效果”的力量


--------------------------------------------------------------------------------

心理学中倒是有些改变厌恶态度的方法:将一个喜欢的“报酬”与不喜欢的行为联结在一起,慢慢改变对这个行为的态度。最好的例子是,美国杜克大学教授艾瑞利(Dan Ariely)18岁时,身旁的化学照明灯突然爆炸,使他70%的皮肤受到三级烧烫伤,在烧伤病房躺了3年。雪上加霜的是,输血时,又不幸染上了肝炎。在1985年的时候,医生并不知道有C型肝炎,只知道他得的不是A型,也不是B型,在医院中折腾了很久,幸好没死。

8年之后,他在研究所读书时,肝炎再度爆发,这时已经知道是C型肝炎,而且已有“干扰素”可以治疗。然而,干扰素的副作用会使人非常痛苦,会发烧、反胃、头疼、呕吐、发冷,整个疗程是18个月,每周需注射3次干扰素。很多人听到这种情形都会不敢尝试,但对艾瑞利来说,“好死不如赖活”,别无选择,只好每周一、三、五晚上替自己注射干扰素,然后躺在床上,旁边放个桶子,准备接呕吐物。当晚,艾瑞利总会呕吐、头疼到第二天中午才能起来上学。很多病人因为无法长期忍受这种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都半途而废,只有他坚持走完疗程,打败C型肝炎,活到现在。

艾瑞利是怎么做到的?他用的方法就是前面心理学中所说的:为了正向的长期效果(活下去)而忍受负向立即效果(呕吐、头疼、忽冷忽热)的方式。

首先,选定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看电影,来当做报酬。在每个星期一、三、五下午放学时,先租一盘当红电影的录像带,告诉自己:“一打完针,我就可以看电影。”他把“打针”与“欣赏一部好电影”结合在一起,回家立刻替自己打针,然后跳上床准备看电影。慢慢地,他养成了对星期一、三、五的期待。每次想放弃时,他脑海中就浮现出所看过的好电影,并且告诉自己看电影有多快乐:只要一打完针,电影马上就来。这样的方法不仅使他成为唯一一个走完全部疗程的病人,也救了他一命。

职业倦怠综合症


--------------------------------------------------------------------------------

在诸多工作压力中,最为明显的莫过于工作量的无限增加所导致的过劳:过劳带来的不仅是工作效率的下降,还包括情绪上的动荡与内心的矛盾挣扎,而公司与员工之间关于职业倦怠肇因的分歧,会导致双方彼此进一步的误解和更多的矛盾。

表现一:自我封闭

职业倦怠综合征患者,往往选择拒绝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心灵感受,使问题更加恶化。曾担任通用电气传感与测量大中华区人力资源经理、美国特雷克斯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的职业咨询师董一鸣告诉我们,导致倦怠者“自我封闭”的原因有两个:倾诉本身,也等于一种外向型的沟通,需要能量;第二,有时倾诉对于职业倦怠者来说,就是必须再次将自己的不快再度经历一遍,形成二次伤害。

表现二:情感枯竭

“情感枯竭”是衡量职业倦怠以及其他精神疾病,诸如抑郁症与焦虑的重要指标。工作压力是直接导致劳动者情绪耗竭的元凶,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弗莱德·卢森斯(Fred Luthans)曾提出著名的“心理资本”概念,将其具体定义为“个体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由“自我效能”、“乐观度”、“希望”和“韧度”四种心理积极状态组成。和蓄电池中蕴藏的电量约定其工作效能一样,个体拥有的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之间存在高度逆相关性。

情绪,是衡量职业倦怠度的指针,正面情绪能够使我们从工作中找到自我价值、快乐,变得更加献身、进取,负面情绪直接导致我们对于职责的疏离,放大一切挫败,办公室人际关系变得紧张,走向分崩离析。然而在今日的职场中,我们的情绪常常被明令屏蔽于工作与服务之外,尤其是在那些经常需要进行“情感交互与输出”的服务性行业——医护人员、销售人员与教师,她们恪守工作信条,不能在病人、客户与学生面前表现出悲伤、冷漠等任何形式的负面情绪,从而完全忽视一点,即情绪本身即是工作社交圈际的产物,它决定我们的反馈与回应。

预防与克服


--------------------------------------------------------------------------------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者Maslach的观点说明预防的重要性:

第一,发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太大了,职业倦怠已经不是稀有之事:

第二,职业倦怠一旦成为现实,个人和组织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身体受损、生活质量降低、生产率降低;

第三,当职业倦怠发展成一个显著的问题时,有效干预的难度要比预防的难度大得多。

提醒自己:

一是克服“喜新厌旧”心理。

“喜新厌旧”是发生职业倦怠的心理因素之一,工作本身不可能常变常新,但个人要善于在工作中自己创造新的境界、发现新的乐趣。

二是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快乐是一种感觉,关键不在于环境如何,而在于如何看待围绕你的环境。每一个人必须用意志、用技巧避免创伤事件的伤害。保持心理健康地生活。

三是不断提高工作能力。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

版权所有:蚌埠求是心理咨询中心网站. 皖ICP备12018558号